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随笔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1 10:4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很崇敬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师,在阅读《教育的艺术》时,自己的心灵在不断地被这位“完全展现了自己天才又没有因为伪造个人经历而沽污了天才的人”更新着自己的教育浅见,也无时无刻不在更加清晰着自己的教育信仰,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引起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思考。我将自己觉得受益最深的地方主要分成了三部分:

第一,教师是什么样的人

小学教育哲学课上,金生鈜教授曾经跟我们讲过,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这里的“灵性”包括爱学生、真诚、同理心、智慧、勇敢等多种良好品质,为什么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答案:“只有当长辈个人榜样的力量产生影响时,当所有其他的教育手段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纯洁和崇高时,教师的话才具有教育的力量。”也就是会所,教师作为一个榜样,首先要自己是一个精神上卓越的人,才能够从正面影响儿童,使他们产生“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意愿,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教育。

教师的“灵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预见性”上。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如果不具备今天就把几十年后才萌发的种子储存在人体内的能力,教育便会成为简陋地看管,教育者便会成为愚钝的保姆,教育学便会成为一种巫术。教育过程的文明实质就在于科学的预见。预见愈周密细致,偶发的不幸便愈少。”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孩子的健康,他说:“一半的操心花在孩子的健康上面”,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健康还是实施教育的过程,预见性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所做的功课。

“同理心”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第一章中着重强调的一点。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核心思想是“无条件积极关注”; 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提出同理心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要求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同理心教育观包括对儿童认知特性的同理、对“差生” 行为的同理、培育孩子的同理心三部分。同理心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思维和情感的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说“时刻不忘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摆脱成人的思维,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行为采取合理的、适合他们健康发展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者首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儿童,这种爱不仅仅是长辈对晚辈的爱,而是要有跟孩子共同生活的精神需要。他愉快地狱学生共同活动、共同读书、一起旅行,“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当你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进去,心与心进行最亲近的交流,才能体会孩子的情绪、观念及思维习惯,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特点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最终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领域紧紧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和谐的教育”。

第二,教师如何对待差生

苏霍姆林斯基的“差生”教育观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他从人道教育、

和谙教育理论出发,把“差生”分为“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和“学习有困难的”三种类型,要求教师要善于寻找“差生”的“闪光点”和“隐性天斌”,激发“差生”

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差生”转变。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对贯彻《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面向全体学生”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有借鉴、参考价值。只有成功转变“差生”,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教育中,“差生”常常要面对教师两种处置方式:不断惩罚或者被置之不理。无疑,这两种处置方式都是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不利的。我曾经在一次见习中目睹这样的情况:这是一节科学课,这个看起来严厉的老师似乎在同学们心目中没那么大的威信,以至于上课铃声响过很久了学生还在走廊上打闹。上课还没进行多久,几个调皮的学生很容易就惹恼了老师,一节科学课就这么变成了“思想教育课”,老师除了让那几个捣蛋生出去,还要求所有教师里的学生坐端正,闭上嘴。被请出去的有一个“各门成绩都差”的学生小A,老师严肃地问教室里的孩子:“小A成绩差又捣乱,这么没素质的学生,你们要不要跟他看齐啊?”学生都马上纷纷回答不要。我在后面坐不住了,据我观察,小A除了调皮点,平时是很有礼貌的,上其他老师的课也不会因为捣乱而被请出去,这位老师首先没有带着一颗对学生的热爱之心到课堂上来,而且随意地给学生贴标签,这种行为实在是欠妥。先不谈这位老师的行为,我们把焦点放在小A身上,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这位同学作为中国小学课堂上典型“差生”的例子,他的确可以被看作“思维尚未觉醒”、“天赋尚未发掘”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学生,常常或者默不作声,或者喜欢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如果我们能对他们多点耐心,而不是失望的叹息;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而不是抓住和放大他们的缺点,一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带着同理心多去跟他们交流沟通,给予积极正面的关注,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去强行纠正他们的行为,所谓的“差生”将会慢慢变得越来越优秀、阳光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通向孩子的心灵之路并不是一条干净的、平直的小径(在这条小径上,教师所做的只是用爱抚之手拔掉莠草——根除毛病),而是穿过一片肥沃的田野,在这片田野上生长着道德的自尊的幼苗,孩子的毛病自身会从内部清除,不被察觉地从身上消失。而且自尊的幼芽蓬勃生长起来并将种种毛病取而代之,根除这些毛病不会出现任何病态的现象。”我们常常认为“差生”身上总是存在各种缺点,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改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好了,但是这种看似是根除的方法,却常常并不奏效。因为孩子们自身会有一种往更好的人发展的意向,他们自己内部就能将自己的毛病褪掉,我们采取这种强行根除的措施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待差生,我们需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潜力,淡化他们的毛病,积极地给予鼓励和赞扬,自尊心慢慢生长的孩子总是能让自己表现得越来越好。

第三,教师如何对待小学生的感情/爱情

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 爱情的概念十分的形象、丰富。 在他给女儿的信中,这样描述上帝眼中的爱情:“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 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至惊呆了。”

这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就是爱情。 这种美和力量连上帝都会为之颤抖、惊异乃至惊呆,也实在是因为过于美好之故。

苏霍姆林斯基极其重视对孩子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是他宏大的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其实,只要我们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是人的教育, 我们惟一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幸福与和谐,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这个话题。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情是一扇明净的窗户, 透过这扇窗户,人们看到了自己周围世界中最重要的东西——人,强调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首先是一种精神交往,是彼此具有巨大的、神圣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教师面对儿童的美好情感,采取的一般措施就是压制或者是忽略。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育者并没有把教育儿童成为“人”作为教育信念,而是更加注重儿童书本知识的掌握,考试成绩的好坏,唯恐孩子会因此而“丧失学业”。但是这种美好的、纯洁的感情是作为人都会产生的,它是对于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作为人的天性不应该被强行地扼杀,而恰恰需要教育者去正确地面对,适当地引导。我曾经遇到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他向我诉说了自己感情的苦恼,“喜欢自己的同桌”却不敢讲,有一个在网络上说“我喜欢你”的不知名的人也让他烦恼。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艺术》之前,我是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但是现在,我开始慢慢引导他、安慰他,使他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这些“烦恼”。

我想,教育者并不能为儿童做出自己觉得正确的决定,你只需要真诚耐心地去和他在一起,因为他自己会慢慢选择往好的方向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1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