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9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上学期数学教研活动记录12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9月16日

研训

地点

低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晓燕

研训

人数

5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阮建华、张晓燕、沈萍、方冬梅、朱冬梅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本周的教研活动为“计算教学问题大家谈”,为下周的教研大组活动做准备,我们学习了各册教学教材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并分别展开讨论。

第一册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因而要保证学生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第三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第五册教材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活动后,各位成员都将自己在计算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做一个反思。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0月28日

研训

地点

低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晓燕

研训

人数

7

研训

模式

交流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张晓燕、阮建华、方冬梅、沈萍、盛丹艳、朱冬梅、倪培培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严格执行省里的有关规定:一二年级没有书面的回家作业。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切切实实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孩子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须要学会的知识。今天,我们三个年级的老师聚在一起交流开学来碰到的困难与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功。

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行为习惯培养是关键。由于不能在家写了学生练字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因而学生的书写问题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年级的老师就开展写字比赛,每次作业看书写端正的程度奖赏星星,3颗星,2颗星,1颗星,一个星期统计一次换取老师的小奖品。这个活动孩子积极性很高,每次作业前老师稍加提醒多数孩子就能认真书写了。另外,一年级的孩子还碰到“识字少理解题意困难”,部分学生口算慢等问题,针对这些,我们就向语文老师学习,让孩子读已经练习过的课堂作业本或读将要练习的口算训练,此项工作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效果明显。

二年级,重点在计算上。就目前所学的乘法口诀,学生会熟练背诵,但打乱的计算题学生错误还是较多,因而让孩子和家长对口令,像一年级那样读口算训练也是不错的方法。方老师介绍了她在课堂上让孩子做口算比赛的一种好方法:一页口算,两排题目,一位置两人分别做。一来可以真实的检测学生的计算情况,二来教师也全面了解哪些习题学生易错。

三年级,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每次作业教师先全面练习,了解题目的难易程度,从而在课堂教学时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尤其是她们觉得三年级教材编排有的地方不够合理,因而根据教材内容,如何调控教材是她们开学来一直研究的方向。每个单元开始前,先有刚刚教完三年级的朱老师讲讲这个单元的重难点,学生易错点,作业练习中的注意点,这样大家在研究教材时就更有方向更有目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4: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1月11日

研训

地点

低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倪培培

研训

人数

6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倪培培、朱冬梅、张晓燕、方冬梅、沈平、阮建华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今天的活动,主要传达了昨天学校教研组长会议精神。

首先倪校就前期备课、教学计划调研就我们数学组的情况进行反馈。老师们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教案与反思,根据各自任教班级情况合理制定计划,组内有些老师备课完整,反思现实有意义。同时也对我们提出要求,每个单元前最好有整个单元的分析,有重难点,有课时安排,还要有明确的教学意图。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提质减负”工作,每个教研组都努力在尝试并实践。在活动中,张老师把其他教研组的好办法与好做法介绍了一下,大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也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阮老师说,虽然是低年级,教师也要做到“精讲”,尤其是学生在练习时,教师不要多话,避免影响学生做作业的专心程度。另外,低段数学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同时也要优化,同时要教给孩子数学最本质的东西。

最后,倪校布置了听课调研的任务。

活动后,我们组的每位教师都表示要在平时做好充分地上课准备,包括研究教材,备课,制作课件,还要研究课后练习,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把平时的教学工作做实做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5: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1月18日

研训

地点

低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晓燕

研训

人数

6

研训

模式

学习、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倪培培、朱冬梅、张晓燕、方冬梅、沈平、阮建华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三个年级的期中考试根据进度各自进行了,结合检测的情况各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分析。这次的试卷,二年级比较特殊,主要原因考查的知识面不是很广但难度却颇大。其他年级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下面就一年级的试卷做重点分析。

   1、试卷内容与特点:本次一年级数学期中试卷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主的特点,检测内容为1--6单元,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验。另外此次试卷注重学生的发展,从试卷的得分情况看,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难获得高分的。

2、解答情况分析:从阅卷中发现学生的答题整体情况较好,计算题出错较少,正确率在95%以上。学生对单纯的计算掌握还可以。
数图形的个数也掌握较好,多数学生正确辨认并数正确个数,个别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漏做了。另外,大括号图与一图四式的题目,学生也能较好的掌握。错误较多的是辨别左右方向的习题与分类,这两块知识有小部分学生在解题能力上还要加强。

3、改进措施:

1)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利用课堂教学及课上练习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2)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细心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审题,及时检查,仔细观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班里的学困生,教师要加强辅导力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0月28日

研训

地点

中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丽霞

研训

人数

6

研训

模式

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蒋翠英、张珍、朱建平、张丽霞、张晓燕,朱冬梅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分析七册二、三单,解读四单

一、一、分析单元检测

本周进行了第二、三单元检测,检测的结果是错误比较集中:选择题:1、2250×16,积的末尾有(
)几个零。4、5时整,钟面上的分针与时针成(
)角;还有操作题:量出图中角的度数。这些题反映出有的孩子计算不熟练,有的孩子缺乏思考方法。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二、解读单元四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点:(1)从整体把握垂直和平行的含义。2)适当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3)因材施教,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备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2月2日

研训

地点

中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晓燕

研训

人数

5

研训

模式

讨论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蒋翠英、张珍、张丽霞、张晓燕,朱冬梅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学习《教学建议》
蒋老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精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与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例如训练学生完整地说,180除以60,我可以看成18除以6,运用了商不变性质。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做得不够的地方: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设计的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朱冬梅: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张晓燕:做的比较好的地方: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分析例题和习题蕴涵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做得不够的地方: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学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张丽霞:做的比较好的地方: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改进学习效果尤其明显。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意识地摘录典型错误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要努力追求的建议: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7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平师附小

研训

时间

10月21日

研训

地点

中数办

发言人

或主讲人

张晓燕

研训

人数

11

研训

模式

总结反思

参加对象

及有关单位

蒋翠英、张珍、朱建平、张丽霞、张晓燕,朱冬梅、赵佩兰、沈萍、方冬梅、阮建华、倪培培

联络员

张晓燕

研训

课题



内容

摘要

低中段数学教学常规调研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在近两个星期,我们低段数学教研组进行了教学常规调研活动。遵循以导为主,挖掘亮点的原则,我们先听课,课后,调研组老师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了交流,一起分析实际课堂教学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落差,同时对学生作业批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研。今天我们坐下来对前期的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不足并调整改进。

第一阶段的调研安排了4位老师,其中朱冬梅老师为准备双高课,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练兵,所以又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听课机会。

听了这几堂课,我们都认为上课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无论是教师使用的教具、课件、还是学生使用的学具、作业本,都显得十分规范。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精神饱满,积极引导,注重反馈,赏识评价。第三,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能较好的开展各种学习活动,如小组交流,合作研究等。特别在倪校长的课上,我们明显看到,该班的学生已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听课,会交流。第四,每位教师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及时订正,由于年级低,学生的订正都做到面批,每次作业教师都有评价,标上鼓励性符号,一个五角星,一个苹果,一张笑脸。

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醒大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要注意。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所以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好每个数学问题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还有,低年级学生好动,如何学会倾听,学会发言,培养学生好听课的习惯很重要。

备注



注:1、此表由负责研训的学校领导记录;


2
、请附上签到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3: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