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班主任随笔 你我教学相长-写给我的润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5:5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相遇既是美丽的,又是残忍的,终究会离别?

    初接手三班的时候,我才刚刚研究生毕业,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我已经忘记了和润梁的初相遇,只记得那是一节军训课,站在大太阳底下,我来到学校,还没来得及整理自己的行李,就急匆匆地去见自己的学生!我们就在那热火朝天的军训中相遇了,当时只记得体育委员的名字和长相了,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润梁的印象。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不知不觉中,我才发现,我的教学成绩能够如此突出,我们班的孩子成绩进步这么大,是和润梁分不开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源于润梁的一次请假,那段时间,我发现自己上课倦怠了,课堂上也没有人回应了,提出的问题都得自己解决了,做的卷子也得自己写答案了,我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失去了“知音”,觉得自己失去了上课得意义,甚至连自己得脾气也大了许多爱发脾气了···就在润梁回到班级一周以后,惊人地发现:润梁有点退步了,原来工工整整得楷体字变得潦草了;原本上课很活跃得“百事通”也被问的“哑口无言”了;经常和老师切磋也变成了经常询问老师;对知识一丝不苟也变成了“嘻嘻哈哈”···就在那一周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得含义!这对于师生来说是多么得重要!它可以让老师变得出类拔萃,可以让学生变得优秀!

  于是我再读《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教师,只有学习之后才知道哪里欠缺,教过之后才知道哪里理解得不透。用困惑之处,勉励自己奋发上进;用欠缺激励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才说教导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以前我知道“教学相长”得道理,却从未深深地体会到过。

    谢谢你,润梁,让我不断地进步,变得优秀。

做教师的日子,不仅经历着你们生命的一次次长大,我自己也经历着一次次成长,和你们一起学习,重新经历,经历原初获得和发现知识的惊喜。这样的经历,我们彼此教导,我想我们能够成为彼此一段生命中的“独一无二。”

    相遇,是一个美好的词。四年级的你桀骜不驯,虽然成绩优异,却也难以赢得各科老师和同学的心!也曾经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手教师气得跺脚,正是为了把你”比下去“,我加倍地备课,花大量地时间备课,教科书参考书已是必看,观看示范课,请教办公室有经验的老教师,甚至自己偷偷买了很多的教辅资料,我也曾旁敲侧击地去”查探“你都看什么书,都做什么题。为了”战胜“你,我可是做了不少功课,慢慢地,你在我的语文课上不再”桀骜不驯“了,再慢慢地,你整个人都谦虚低调了,更让我惊喜的是,拿下了你”这只领头羊“,整个班级都服气了,都喜欢上语文课了,你们的成绩和各个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开始熠熠生辉,我好骄傲!为我自己,也为你们!每一次相遇,都是奇迹。

    三年里,出类拔萃的不只是成绩了,你开始学会把自己的知识教给身边的同学,你体会到了生命的责任和使命,从四年级到六年级,你每一次都支持我的工作,你的妈妈每一次都支持我的工作,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转眼间,你就要毕业了,你还是那么乐观开朗,你还并不知道我的内心感受,是那么地矛盾,既盼着你早日踏进好的初中,却又惦着你永远上我的课!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顾城的《我总觉得》。

我总觉得,

星星曾生长在一起,

像一串绿葡萄,

因为天体的转动,

滚落到四方。

我总觉得,

人类曾聚集在一起,

像一碟小彩豆,

困为陆地的破裂,

迸溅到各方。

我总觉得,

心灵曾依恋在一起

像一窝野蜜蜂,

因为生活的风暴,

飞散在远方。

         毕业后,也许相见,也许永不再见,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每一次相遇都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照亮,师生关系本就是一场相遇。学生们像种子一样在流逝的时间中生长出青葱的绿色。而老师呢?我珍惜这样的相遇,就像农民对待粮食般珍惜。种下期望,日日施肥浇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许下的诺言会公平的给予阳光和雨水,生长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12: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