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校组织的学校达标课活动已圆满结束,期间共听了9位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感慨良多。置身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真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看到老师们有的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有的轻声细语,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有的慷慨激昂,激情四射,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们听课的所有老师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一年级的几位老师虽说带的学生是刚刚入小学仅仅半学期的孩子,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孩子们课堂上在老师们精心设计的教学中,在精美课件的吸引下,是那么乖巧聪明,那么会学习,那么积极大胆的发言,这背后包含着老师们多少艰辛的付出和努力啊!杨丽慧老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教学设计的自然、巧妙,课件素材来自于本班学生的课外活动,吸引了每一个学生,教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使整堂课显得气氛热烈,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最后听得是刘溪老师的课,她充分的课前准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声情并茂的讲解,无不让我佩服…….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她们的课堂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下面就以刘溪老师的《有余数的除法》为例,谈谈我的收获吧!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刘溪老师用一个你说我猜的游戏导入新课,瞬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的结尾做下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发现知识。
刘溪老师设计的第一个题目是: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为了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她先让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其余学生观察,体会动手操作的过程,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还让学生说出算式的含义。接下来又出示第二个题目: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再次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摆完之后有剩余”这一平均分的情况。接下来在学生认识余数后,进而学习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除数大于余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摆小棒的活动及交流汇报,让学生逐步发现并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总之,这节课上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成了知识的发现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显的淋漓尽致。
三,练习设计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
本节课上,当学生认识了余数,学习了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这些知识后,就设计了两道题目,对这些新知进行了及时的巩固和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和意义。当第二个例题学习完之后,学生发现了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这一规律。游戏,老师先口头提问了一些简单的出基础性题目后又出事了有趣的题目:用一些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用一些小棒摆三角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这些题目就稍有难度了,不过有了课堂上学生亲自操作摆正方形的经验做铺垫后,学生也不会觉得特别难。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灵活应用。第三个题目○÷6=□……( )余数可能会是几?因为题目中出现的一些符号,会给学生造成难题的假象。但实际上考察的还数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整体来看,这些题目层层递进,既巩固了新知,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比刘溪老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达标课,我觉得还存在以下不足:“练一练”环节中学生通过例题总结了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后,课件出示了巩固练习题目:7+12÷3和54÷9-3,这两道题目与例题的不同之处是: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大部分学生都能直接说出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在这里,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去比较,发现和归纳,再一次深化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另外我的练习设计缺乏层次性,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三个题目:一、 把计算的圈出来。二、送小动物回家(简单计算)。三、改错。单从练习设计上看,我是按照课本的练习顺序照搬出来的,没有一点的创新也没有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练习题型。这些练习只立足于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最基础的题目,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问题随意性较大。另外在点拨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课堂评价语言,我更是单调,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本次课堂达标活动,我觉得榜样就在身边,名师就在眼前,我需要虚心学习,自我加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把每一节课当做达标课来讲,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愧对学生,不虚度每一节课,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