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时代 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素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19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时代 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素质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传统化教育正在向信息化教学方向转变。建立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在信息时代的创新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创造型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具备善于吸取新知识、树立新观念的能力。人类社会进入新的世纪,知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关键要素,拥有新知识的人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创造性教师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接受新事物和面向新世界的敏感性,有着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懂得怎样吸取知识、怎样选择知识、怎样学习知识,并成为终身学习的先导。
  具备善于运用新知识、探索新领域,使创新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能力。教师在学生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既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和潜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传统教学的观念也只有在创新型教师的实施创新教育中逐渐过时、淡化。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要在传授已知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去创造、开拓崭新的学科领域。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指出该学科有待解决的问题,以给学生强烈的创新启迪,而不是去掩盖存在的问题,束缚住学生的思维。尤其要着力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批判思维上下工夫,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具备善于创造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从而使创新教育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能力。创新型教师不仅仅要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和事业来做,还要当作一门艺术,经常有意识地去了解和吸收各种有价值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创造性地运用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引导学生带着探索的精神,带着创造的思维,用敏感的眼光去发现世界。创造型教师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智力开发者,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应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待开发的创新者,着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其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教师在教学中又该如何树立观念起到作用呢?首先,要牢牢树立创新意识。不难看到,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开展了多年,但教师依然充当了“钦差”,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依旧“扮演”着没有个性的“臣民”。孩子们的天真被压抑,在如山的作业之下,创新又何处谈起?为此,教师要把创造性地进行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当成最起码的职责,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型的教师。其次,要有培养创新信念学生的意识。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力,这样才能认真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有针对性地去教育培育每个学生。让具有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发展类型的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自由发展,并让每个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活、学习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造“try”(尝试)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起来。第三,要在教育教学中营造创新的氛围,传统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就不是好教师。而创造型教师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良知、本真的职业。教师不是真理的化身,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在自己的观念、情感、行为上体现对创造意识的重视,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教育环境,进行有启发意义的科学的教育评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8-4-22 09: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信息技术时代 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素质

s  发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6: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