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8日,我们一二年级的全体语文老师聆听了李静老师的《小猴子下山》这一课。李老师顶着几天的重感冒,仍用她那温柔而有亲和的语气,将这节课讲得很充实。我的观察点是学由生疑,这节课我从自身观察点出发,认真倾听李老师的每个问题。
我观察的方向主要从三个角度:第一,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是否主动提问题,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第二,结合第一条,教师能否依据目标对学生所提问题分解,引导孩子提有价值问题并引导解决;第三,从教师角度看,教师提的问题只想是否明确,问题数量如何,对学生回答问题梳理答复是否及时,教师所提问题是否能引导促进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开展更有深度地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李老师提问有48个问题,问题数量适中。但是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只想并不十分明确,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会出现并非预设答案。但李老师总能找到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有效信息,追问学生,及时梳理学生回答。
李老师在让孩子认识到小猴子一词中“子”读轻声时说:“谁能叫一叫小猴子的名字?”学生在读的时候,在具体的语境中很自然地学会了“子”在这里读轻声。这样的学习让孩子在自我练习中第一时间学到正确的内容,这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李老师在帮助学生学习“掰”字时,询问学生你怎么知道是掰玉米,不是扛?用一只手还是两只手?怎么记住这个字的?有什么口诀吗?引出两手一分就是掰。这样的顺口溜富有趣味,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能避免误区。
听完李老师的课,李老师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是仍然可见其扎实的教学经验,整节课内容丰富,学生学有所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