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随记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歪果仁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09:3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评考试,四年级语文作文题目是《爱的教育》读后感,只见成片的学生眉头紧锁,抓耳挠腮,搜刮枯肠,痛苦不堪呀!好在四年级第语文23课《卡罗纳》就是选自《爱的教育》,聪明点的学生把课文复述一遍,加入上课时老师的总结,总算勉强交差,不少学生只能文不对题的乱凑一通……

看到学生写作时难受劲,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让四年级那么小的学生针对外国文章写读后感?

    针对这个问题,我咨询了一下百度,发现这个问题在网上有比较热烈的讨论,网友们的意见较为一致: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怎么那么多外国人?为什么总是讴歌外国人?中国人是怎么了……

    下面这段摘自百度贴吧小学语文刘东强吧主的文字:http://tieba.baidu.com/p/4507732354

  一年级上册里暂未出现外国人名与表现外国人优秀品质的文章。

  一年级下册里就开始隐约出现了外国人名与故事。

  第28课 小伙伴 里面出现了玛莎,维加,安东内容,并配以外国小孩表现小孩们互相帮助的内容

第29课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里面出现了叫雄日的小孩, 并配以明显的日本小朋友图片,来说明小孩培养应该诚实的品

  以上,都是在末尾出现了以外国人名编造,并讴歌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与之相对应的,基本很难看到中国的小朋友有什么优秀品质,其中只有司马光与曹冲这两位历史人物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他的课本内容多以寓言动物的形式来表现

  二年级上册

  第7课 一分钟 在这里面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的负面主人公恰是中国人的形象

  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 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注意,在这里面的中国人形象是何其蠢笨的

  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通过中国两位小朋友画画的故事,来说明中国小朋友不愿意借笔给另一位小朋友,从而导致另一位小朋友画出蓝色的树叶。我们的中国人在这里是多么的小气自私,还有上面的元元是多么的不守时啊。外国人的缺点呢?目前没发现一个。

  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里面再次出现了外国人名科利亚 而且是作为生字来学习这些字的。

  课文中描述了因为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瞧我们的外国小朋友多么地体贴关心同学。

  二年级下册

  第7课 我不是最弱小的

  乍一看题目看不出任何与外国人有关的东西,但别急,翻开内容一看。哦,原来又是优秀品质小孩是别国家的,和咱中国人真没关系,咱中国人得向外国人学习啊。而关键的是生字又是从外国人名里学,将来大家记得的生字全是一堆外国人名?这是什么导向?

  第8课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

  关注到这篇文章是因为小孩拿着练习本问我,卡,罗,尔三个字要怎么组词。毕竟在文章中它们可是作为外国人名一起出现的,要小孩突然想到生活中有什么词与之有关,真的有些困难。甚至尔这个词,现代的中国人用得比较少了吧?古文中倒是常见。比如:尔幼学,当效之。比如从今尔后。可出现在外国人名中,还要组词,难不成组个卡罗尔出来?扯淡啊。

  第13课 动手做做看

  好吧,我承认,外国人在此再一次打败了我们中国人,他们是有着非常认真的实践精神的小朋友,我们的小朋友必须向他们学习。对,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精神,还得学习记住他们的人名,看看这么高大上的外国人名,我们必须记住啊。学生字就从记外国人名开始。

  第14课 邮票齿孔的故事

  我发现二年级下课本里开始疯狂出现大量外国人好人好事的文章,中国人在里面的形象,基本就是一分钟里的元元,因为贪睡不守时,蓝树叶里的形象,自私小气。其他形象在哪?哦,在一年级上册里的古人司马光和曹冲里去寻找。而且还只是智慧,没看到有效合作。这不,又开始讴歌大英帝国了。

  第22课 我为你骄傲

  这篇文章隐藏得可真深,不是小孩拿着课本来问我,这里面哪个做得对,排除他们外国人的身份,我还真没发现这又是一篇讴歌外国人美国人的文章。因为通篇没有人名,但在最后它深深地暴露了,藏不住地卖国情怀就体现在7美元这个词上。你不能说7元?一定要加上美字,以显示此故事发生地点不在中国,而是在国外么?简直不能再无耻了。

  第23课 三个儿子

  这篇文章通篇也是没有再疯狂出现外国人名了,故事看上去也没有问题,可是配的图却是非常显而易见,让小孩知道这是外国人,没错,金发碧眼,高大上的外国人啊,你们再一次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外国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得向你学习

  第26课 蜜蜂引路

  好吧,我得说这以前可是我们中国人的朋友,前苏联的故事,可好歹他也是外国人不是?反正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是各种聪明,各种品质优秀。咱没得说,继续学习他们吧。

  第27课 寓言两则

  不好意思罗,在这里咱中国古人也再一次,不对,是再两次地蠢笨了。一个是揠苗助长,一个是守株待兔。对,你绝对没看错,咱中国古人是非常愚蠢的,咱现代中国人是非常自私不守时的,就是这么糟糕。

  第30课 爱迪生救妈妈

  你没看错,外国人再一次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课本中,而且是标题中,我就这么伟大。

  最后课外阅读第6篇 画鸡蛋

  对,本二年级下册,怎么能不以外国人的努力刻苦作结尾,辛苦给你们说了这么多。来学习吧少年。我们外国人都非常聪明的哟。别学古人太蠢了,得学我们的品质哈。

  三年级上册

  开篇第2课 金色的草地

  再一次出现前苏联外国小孩人名谢廖沙,以及外国的金发碧眼。而此文再一次通过描写他们善于观察来赞美外国小孩的优点。真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小孩了?

  第5课灰雀

  再一次是出现外国人列宁,虽然前苏联曾经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可这样大篇幅出现,不是为将来毁损我国人的文化而做准备么?

  第6课 小摄影师

  又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关于高尔基的故事。

  第14课 蜜蜂

  虽然这是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可是引用的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里面再一次出现了外国人的插图,外国人出现在课文中的频率实在高得可怕。

  第15课 玩出了名堂

  讲真的,三年级了,小朋友差不多能有一些清醒的认识了,可看看这语文教材里都是些什么啊?前15课里,就有5课内容全是外国人的形象,各种优点,占了三分之一。简直有些丧心病狂啊!这次玩出名堂的再一次落在了荷兰人头上。中国小朋友?对不起,我没见着。

  第16课 找骆驼

  当然我国西北部也是有骆驼的,但此文中没有人名,可是又有外国人的插图,我已无力吐槽了

  第25课矛与盾的集合

  矛盾?印象中我们以前学的可是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故事浅显生动,非常便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相矛盾。而这篇文章却在转变抹角地讴歌英国人,是的。你没看错。从插图,从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就可以看出来,用心极其险恶啊。

第26课 科利亚的木匣

  我能说对科利亚三个字现在特别反感吗?在小孩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上就第一次出现这个名字,然后二年级,现在三年级了,再一次出现这个名字,这是让学生反复加强对外国人名的学习和了解吗?太恶心了有没有?不能换个别的名字?用中国人就不行了么?

   第30课 一次成功的实验

  我想说的是,没错,这次实验是正宗的中国学生的行为,可是文章中看不到半个对中国学生的描述!只在插图里隐晦地表现了这是中国学生的行为。

    第31课 给予树

  印象中在四年级上册又将再一次出现关于圣诞节的描述,那个时候,它改头换面的名字叫给予是快乐的。现在它第一次出现在三年级上册中,看到这个,我只想说去你的圣诞!不是不允许对学生传教么?这么赤裸地宣传基督教是怎么回事?

  第32课 好汉查理

  你看名字就直接告诉你,这是外国好汉,和中国人无关!多么直白!

  选读课文第二课 做风车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里再一次出现外国人物与插画。牛顿的故事。说真的,这么大量篇幅的外国人集中出现在三年级课本中,只会让我觉得莫名气愤,除此对那些卖国贼,我已无力了。

  选读第8课 信箱

  看着名字就知道是哪国的了。肯定与中国无关。我不想再说了。

  三年级上结束,大概四十篇的文章,就有十二篇是外国人的,其它也隐约藏在里面,我没有拿出来比较。像描写动物鲸的,就写到北极一个楚奇克海,然后出现人物,自然与我国无关,但鉴于是描写动物,不是特指人,未罗列出来。

  以下开始三年级下册

  在本册书里第一篇就是描写燕子的内容,可是在第6课里却再一次出现燕子专列,以为是什么特别的,却原来又是外国高大上们在做好事啊。

  第6课 燕子专列

  第8课 路旁的橡树

  表面上看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描写橡树的,可这是前苏联的作家写的,然后在课文最后也点了题: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当然这高尚与我国无关,因为这不是中国人筑的路。

  第14课 检阅

  再一次疯狂大量出现了外国人,中国的三军仪仗检阅这么多,弄不出来?

先看看课文中存在哪些好孩子和坏孩子(应该说是有缺点的孩子)。

二年级上册

第6课,我选我,写的是王宁自我推荐做劳动委员的事,这篇课文大家应该也很熟悉。

第7课《 一分钟》,用主人公元元,他因为贪睡而迟到来说明守时的重要性。这里出现了第一个负面形象,是中国人。

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一则古人故事来说明看问题不全面,这里面的中国人形象是蠢笨的。

第19课 《蓝色的树叶 》还是负面形象,林园园不愿意借笔给李丽,从而导致她画出蓝色的树叶。



第22课 《窗前的气球》描述了科利亚生病,关心他的同学来看他,为他升起了气球。写的是外国小朋友关心关爱同学的故事。

二年级下册开始大量出现外国孩子的面孔,因为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举,只说经典的课文(含之后的年级)。

《我不是最弱小的》:萨沙和托利亚,自强自立的孩子。

《卡罗尔和他的小猫》:关爱小动物。

《动手做做看》:法国小朋友伊琳娜,认真实践的小朋友。

《三个儿子》:配图看是外国小朋友。

《 爱迪生救妈妈》:最近质疑很多,不再多说。

《小摄影师》:高尔基和一个男孩子的故事。

《矛和盾的集合》:看名字,以为是中国的,其实是英国发明坦克的故事。

《科利亚的木匣》:大家应该很熟悉的一篇文章。

《好汉查理》:看名字就知道,外国孩子。

《她是我的朋友》:越南小朋友。

《七颗钻石》:经典作品,善良的俄国小姑娘。

《妈妈的账单》:德国小伙伴彼得。

《卖木雕的少年》:非洲小朋友。

《卡罗纳》:选自《爱的教育》。

《乌塔》:自立坚强的小姑娘。

《夜莺的歌声》;苏联少年,后面课文是小英雄雨来。

《小珊迪》:卖火柴的小男孩,英国作品。

《地震中的父与子》:虚构的美国大地震的故事。

《半截蜡烛》:法国人,小编记得机智的小姑娘杰奎琳。

《一件运动衫》:美国小男孩买衣服的故事。

《小抄写员》:相信大家都印象深刻,六年级课文,这一课还有个中国孩子大家也熟悉,少年闰土。

《卖火柴的小女孩》:爱徒生童话。

《凡卡》和《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经典名篇。

……

这么一看的话,外国孩子确实多了不少,关键还在于,他们都是高大上的好孩子,几乎都没有缺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认定,我们的课文也崇洋媚外呢?那倒不一定。小编觉得这应该不是编者刻意为之,而是无意识之中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当然,随着部编教材(统编)的推行,行将成为过去式了。

大家知道,我们的语文课文可谓是博采众家,除了选择本国的文章之外,也收罗了国外的一些文章和经典小故事。本着我们的大国风范和好客之道,国外引进的都是正面的,有积极意义的小故事,这类故事翻译过来自然就用了国外的名姓(刻意改成中国人,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可是,国外选择多了,必然压缩了国内文章的空间……

无意中,就给人这样一种形象,国外都是好孩子,国内都是淘气包。

当然,既然很多人这么认为,我们就要改进,部编教材的推出,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基于此吧,从一二年级的新教材可以看出,国外的作品已经大幅度减少了(现在的重灾区倒在课外读物上,外国作品对我们形成了全面压制)。这个主要体现在小学,中学还是有必要选择和保留一部分国外的经典名篇的,不然我们真成了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了。

……

看来这位网友对教材相关熟悉,并且也做了统计和分析,我个人对此观点表示认同:小学阶段尽量少出现国外的文章,中学阶段以后有必要选择和保留一部分国外的经典名篇,但是我认为小学阶段少出现国外的文章不是刚才那位网友提出的:必然压缩了国内文章的空间……无意中,就给人这样一种形象,国外都是好孩子,国内都是淘气包,而是我认为国外的文章不适合中国的孩子。

我用谐音“歪果仁儿”来表达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国人毕竟与我们有地域文化的差异,学生不好理解;二是把这些“歪果仁儿”放在祖国的花朵里,开出的花朵能形端表正吗?

下面我来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一、国外的文章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英语学习要语感,语文学习也要!小学阶段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对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是课标里面规定的!国外的文章都是翻译过来的,受翻译者水平的制约和语言表述习惯的影响,都不应是文本学习的最佳选择。

虽然《爱的教育》这本书被大家说的天花乱坠,但我想说:这本书我不喜欢。语言太生硬,一读就感觉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书。里面的话不太像正常的人(中国人)说的。当然,我这不是针对翻译者——我国文学家、语文学家夏丏尊先生,而是不同语言有不同语言的表述习惯,翻译作品都是那个味儿。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小时候电视上播放外国电影,虽然都是由普通话标准的播音员配音,但听完一句话后,你马上会感到:这是个外国片,中国人的对话就不是这样!

语文教学是干嘛,就是让小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美,学习作者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法。这小学生都是要从这些文本中学习书面表达能力的,翻译作品,不纯不粹的拿来让学生学习,合适吗?

二、国外的情感表述方式不适合中国。

我们就从四年级第语文23课《卡罗纳》这篇课文为例。这篇文章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主要写了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他很伤心,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关心他、同情他,都用自己的行动安慰他的事。小作者的母亲不让他扑进自己的怀抱,只怕卡罗纳看见了会因为想起自己的妈妈而伤心。

这是外国人的情感表述方式,而不是中国的!

    咱们先看老师: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yo)!”

     先不说别的,就最后一个哟,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这么说,全班学生都会笑场——这老师神经了,怎么这么说话。其次,中国的老师也不会这么说,会在课堂上淡化这件事儿,可能到课下单独找她安慰一下,最有可能的是找事儿让她做,因为人一忙起来什么都会忘记。中国人安慰和帮助别人都默默的,含蓄的,这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

     我们再来看小作者的母亲:我看见母亲在等我,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当时我并不明白母亲的用意。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中国的母亲大概会怎么做,给点零花钱,你俩一起去买点好吃的,玩吧!

爱吃,爱玩是小孩的天性,让他们吃着,玩着,就把失去亲人痛苦忘记了……

最后再说卡罗纳: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

中国的孩子会这么表达情感吗,更多的可能是暗地里哭过了,来到学校后突然放声大哭的可能性不太,这不是中国的孩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明与教育是相辅佐的,学校教育有时也称文化教育。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力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国外的文章里能读到中国的灵魂吗?

三、国外的思维方式不适合中国。有些人认为小学语文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教育,只要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入选。我不认同:首先,文章的思想境界要高这是必须的,但语言文字的表述也要好!中国人做菜还讲求色香味俱全,没有好的语言文字做载体,你让小朋友学什么。其次,还是要选中国的文章和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思维方式!大部分西方人的思维是二元的,对与错,是与非?中国人与生俱来认可,合不合适,恰不恰当!当然不是说不管对错,而是中国人相对来说追求圆满,所以中国的山水、建筑、艺术……都以温润,圆融为佳,所以你让一个本该学习中国思维方式的小孩从小却受国外文章(思维)的影响,估计一方面不好理解,其次也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基础教育是兜底的!就是让所有孩子,不论领悟力的高低都有学上,实现孔老先生的“有教无类”的目标。国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我十分赞同,一些有理解力强的人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但对理解力一般的小学生来说,他不一定嚼得动。所以,让学有余力的孩子或者说,到了初高中阶段有了更强的分辨能力时再去阅读岂不更好!

小学语文,还是让他更有中国味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4: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