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4 17:02:52
|
只看该作者
2.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龄段班级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传统民间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如:两人三足(多人多足)、扔沙包,踩高跷,跳皮筋,滚铁环,开火车,老鹰捉小鸡等传统民间游戏,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注重发展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幼儿的操作及自控能力。
(四)多种举措提高保教质量。
1.优化幼儿一日生活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我园优化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树立“一日活动皆为课程”的理念,合理创设“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将体现区域材料的教育多样性,有效的组织区域活动成为重点工作目标,注重随机教育和幼儿自主活动,从培养兴趣出发,鼓励幼儿去探索,去发现;从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出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探索,使幼儿在玩中出兴趣,在学中显个性,在探索中出成效。通过外出参观与园内研讨,老师们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打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区环境,各班教师在学习与实践中,打破常规大胆尝试,从原来单一的静态个别化学习区域拓展到动态化的角色区域,以材料支持凸显幼儿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调整材料、后续分享、同伴互助等多元的方式,解决了区域活动组织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有效提升了教师观察解读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探究行为、有效介入、反思调整的能力,促进了教师对《指南》理念的落实,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支持孩子。
2.开展有效区域活动,提高教师有效指导能力。
我们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晨谈、主题活动、节日活动、一日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强调从日常做起,从小处做起,知善行善,学做合一。同时,积极营造艺术活动氛围,创设艺术活动区角,如:绘画区、手工区、音乐角、小小舞台、小剧院等,引领幼儿通过讲故事比赛、小喇叭、舞蹈展示、美术创作、创意戏剧表演等方式,为幼儿提供自主、多元的表达表现机会,让幼儿乐于、敢于、善于表达和表现,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五)多项家园联系方式,促进有效互动。
家园共育,沟通是桥梁,我园坚持“服务、引领、支持、合作”的原则,积极争取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来,共同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1.开展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促进家长协作。
本学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各年级利用各种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园联谊活动,如:亲子汽车制作大赛,亲子创意花灯,中秋节“家园联谊活动”,重阳节联欢活动,迎新年“我为妈妈包饺子”活动等,一次次精彩的家园活动,都融入了我们教师的智慧与心血,一次次的家园活动把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同时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邀请家长带领幼儿走向社会,体验民间文化习俗,加强家园沟通的力度和广度,逐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大教育格局。对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以及家长的育儿经验交流及时通过幼儿园微信平台、校信通传递给每位家长,使网络真正成为家长了解园所的窗口,架起了与老师、幼儿园沟通的桥梁。
2.以学习为引领,搭建家园交流的平台,提升家长育儿水平。
首先我园加强教师家教指导理论的学习,热点问题的讨论学习,在本学期开展的班级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老师们以集体备课形式,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形成有指导性、操作性及引领性为一体的家教指导讲座稿,会议采用交流研讨方式,让家长畅所欲言,使家长成为会议的主角,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家长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思路,从而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我们把安全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分发材料,以争取家长的配合。
家园共育犹如一车两轮,只有同步同向才能产生出1+1>2的合力。我园的家长助教活动、家长志愿者活动的开展等,如同给家园共育之车注入了润滑剂,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能更加和谐统一,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设想
1.课程实施有缺失。主题活动缺乏系统性,活动内容跨度大有断层。一日活动中幼儿音乐活动不能充分落实,艺术领域教育薄弱,教师艺术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2.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建设班级特色方面,思路、目的有待明确,应进一步加强各层级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3.继续拓展区域环境创设能力,丰富区域材料的投放,督促教师扎实开展区域活动。
4.鼓励教师多看书,提高论文的写作水平。
一学期的保教工作,在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下,我们的活动开展的非常丰富、扎实,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和累累硕果,我们将一如既往的积极探索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新思路、新策略,在与幼儿共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在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中,使我们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