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个词句在不同的情境中,其表达的感情或许会千差万别。同样的,在同一个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同一种情感。这种根据情境灵活运用语言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小摄影师》(人教版三上)的结尾这样写道: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那就一定让他进来。”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问秘书呢?为什么?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帮助学生走进高尔基的内心。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 )地问。他想( )。
学生联系上下文,肯定会填写上“高兴”、“兴奋”、“急切”等词语,因为高尔基此时心里会想:“这孩子是一名少先队员,是为班级的墙报来为我拍照的。照片拍不成他有多难过啊!我一定要再给他一次机会。”
这样在情境中进行语句练习,更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领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不管教哪个学段,不管用哪种途径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句式运用,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词语、句式运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用”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词语、句式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词语、句式“用”在合作中,“用”在实践中,“用”在探究中,“用”在体验中,“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用”在交流分享中,让学生在“用”中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财富”,转化为其语言学习的重要能源,正所谓“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