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6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直面挑战:教育改革“不破不立”
从“上学难”、“上学贵”的抱怨,到“高考改革”的争议,再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质疑——过去5年间,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教育改革承担的压力前所未有。
当前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择校热”,是区域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直接反映,必须下大力气尽快解决——国务委员刘延东斩钉截铁的表态,显示着党和政府推进改革的决心。
在政府重视和民意推动下,教育改革不断释放出“不破不立”的积极信号,逐步迈入“深水区”:
在长春、重庆、徐州等地“封杀”奥数后,成都又坚决斩断了奥数与升学挂钩的“生命线”;山东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招生的参考依据,打破了“唯分数论”的旧有人才评价体系;北京等地决定从2010年起取消普通高中借读费,以此根治“择校热”……
2009年10月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上任伊始,提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并且提出“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
虽然依旧是阻力重重,改革“路线图”已在各地的探索实践中日渐明晰:在四川成都,以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为重大工程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模式正在形成;在浙江杭州,“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的优质教育发展之路正在拓宽;在安徽铜陵,“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的均衡教育正在实现……
大国办大教育,我国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费尽思量。在逐步解决“上得起学”的问题后,如何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继续考验着教育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同时,高考传导的升学压力依然阻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
在北京大学推行“中学校长推荐制”后,对于考生素质评测和校长个人诚信的质疑依然影响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效果。
在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全面免费后,学前教育的“短板”日益显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亟待解决。
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好学”——这是人民群众始终不变的期待,也是教育改革持续不竭的动力。
过去5年间,人民对教育的追问,始终催动教育改革的步伐;未来5年间,人民对“上好学”的期盼,仍将鞭策教育改革的前进。
怀揣希望:教育改革再度出发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国家从“十一五”迈向“十二五”的关键节点,这次会议以及随后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今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绘就了蓝图。
《教育规划纲要》自2008年8月启动制定工作以来,经过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组织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录各类意见、建议数百万条。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纲要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的时代主题,昭示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又一个崭新起点。
但是,如何使2万余字的文件落到实处,如何使教育事业与“十二五”乃至今后10年的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依然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以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为契机,我国各地正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由点及面,逐步推广。
针对学生减负难以落实的问题,上海市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倡导实行分层选择性作业。同时,成立专门机构,拟订全市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并开展监测工作。
针对职业教育就业准入制度建设的难题,天津在国土房管系统进行试点,研究制定了38个岗位资格标准,下一步准备确定100个岗位资格标准,并开发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课程。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重庆加快“一小时经济圈”教育现代化步伐,重点扶持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推动“千校牵手”、“结对帮扶”、“捆绑发展”。
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民众对教育的关注达到了新高度,教育改革的推进速度达到了新高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