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李俊平老师的打磨课《生活日用品的联想》第一次执教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1、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不同方向,样子相同的剪刀形象。
2、师:请各组来一名小画家到黑板上添画剪刀形象。(生添画)
师:请四位同学分别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你把它想象成了什么?
生1:我把它想象成一个机器人。
生2:我把它想象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生3、我把它想象成一只可怕的大鳄鱼。
生4、我看到这个大剪刀有点象我上次摔倒躺在地上的样子,所以我就把它画成一个摔倒的小人。
师:嗯,大家想象的都不错!
……
……
从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四位同学的联想都很生动形象,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从生活出发,根据剪刀的倾斜角度,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添画了一个小石头,把它设计为一个摔倒的小人,想象力很丰富。客观的说:机器人、蝴蝶、大鳄鱼是比较容易想象的东西,而第四位同学则是加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果此时,教师能够把握时机,紧紧抓住这位同学从剪刀的倾斜角度进行了联想,因势利导的鼓励学生打开想象大门,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引导孩子们从日用品的各种方面进行联想,我相信这一环节一定是本课时中最精彩闪亮的一点;然而李俊平老师只是简单的一句:“嗯,大家都想象的不错!”结束了这一环节。。。。。。那么它的效应就是:老师只是把教学任务简单的表面化,而没有深入的探讨与挖掘其深层面的教育效应!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同样是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小学生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筐苹果,让学生拿一个随意去画;日本的小学生自己拿着一个苹果画;而中国的小学生画苹果往往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并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涂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面对孩子们思维绽放,精彩纷呈的瞬间,我们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契机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打开思维想象的大门,让孩子们像小鸟一样享受飞翔的快乐。就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发现了儿童有想象力,认识了儿童有想象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想象力解放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