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1.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
2.了解爬行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
一、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二、教学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
教学过程设计 :
(一)情境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我利用实物刺激的形式导入。
师: (很多人习惯了以人类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其实,在我们周围还生活着许多不那么被人注意的朋友)在学生对我说的话产生疑惑好奇时,相机出示许多爬行动物的图片。
师: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小” 朋友) 并导入新课。
(二)引发思维的联想:
在这一环节, 我会让学生踊跃举手分别说一说在我出示的这些小爬行动物的图片中, 自己都认识那一些,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进一步对爬行动物的感知认识下,这时我会做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小的会爬行的动物)你最想当一个什么爬行动物呢? (在学生分别选择了自己想当的爬行动物之后)
(三)引导画面的联想:
我会把个别学生请到讲台前, 分别让他们扮演模仿一下自己想当的爬行动物是怎么爬行的。(这时在讲台前我事先已摆好树叶、木头、石块等模型)。在学生模仿爬行动物爬行的过程中,我会从旁启发学生, 在爬行时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完后,我并用“议一议,比一比”的教学方法, 让其他学生说说哪一个同学模仿得最像。也让模仿的学生说说在爬行时, 自己所扮演的爬行动物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我会在一旁配合学生的联想,迅速在黑板上呈现出那一派奇妙的场景)
(四)欣赏资料(引导学生从热情的联想进入理性的观察)
在这一环节中, 我会引导学生去欣赏和分析书中的艺术作品和学生作品与自然界爬虫的异同,(在这一环节里, 我会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派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创作思路。
(五)创作:
有了前面的热情联想和理性的观察做为铺垫,学生都跃跃欲试地想要开始创作了。(在创作前,我会提出创作要求:学生可以单独完成创作,也可以互相讨论合作完成创作)并再次提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小爬行动物的外貌特点,爬行特点和生活环境及习性。并且相继把一些好的创作作品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作,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创作过程中我还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像,构思,思考自己打算画一个怎样有趣独特的爬行动物的爬行,引导学生把多种以前学过的作画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和别人不同构图的画。这样就能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评价:
学生进行关于小爬行动物爬行的创作表现,可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想像,创作内容上可以新颖、多样、别具一格。
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地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等,真正体现学生的全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只是最后对学生的评价做出肯定,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哪些缺点,扬长避短。
(七)总结:
整体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请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爬行动物,看一看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如果你有兴趣,还可以将它们写生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