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9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随机抽取茂名市化州二中高中生,“留守儿童”共43人,然后在对应年级再随机抽取对照组学生43人,收回全部测验问卷,三种问卷有效的被试60人。其中亲子教育正常(含双亲和单亲抚养)30人,“留守儿童”30人;留守儿童包括隔代教养儿童(父母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教养)18人,寄养儿童(把孩子交给其他亲戚朋友监护)3人、以及其他亲子教育缺失的儿童9人。
2.2 程序与工具 采用量表测验法对“留守儿童”及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因素、自我概念、应对方式进行测试,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在测试被试的家庭环境因素时,为排除“留守儿童”的时间因素影响,采用家庭环境因素作为操作性变量。家庭环境因素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 CV)施测。家庭环境量表系Moss等于1981年编制,分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种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我国费立鹏等对该量表进行了中国化修订,修订后的FES-CV有较好信效度。
青少年的自我概念采用美国田纳西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测量。所用TSCS由台湾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十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九个成分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
青少年的应对方式用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评定问卷施测。该问卷共30道题目,用以评定中学生面对挫折和烦恼时所采取的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发泄、幻想、忍耐等不同的应对方式的水平,经前人施测,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结果与分析
3.1 “留守儿童”与对照组自我概念比较
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自我概念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组生理自我PH( F(1, 59)=5.774, p= 0.019)、道德伦理ME( F(1, 59)=6.206, p = 0.016)、心理自我PER( F(1, 59)=11.998, p = 0.001)、家庭自我FA( F(1, 59)=22.291, p< 0.000)、社会自我SO(F(1, 59)=8.674, p = 0.005)、自我批评ID( F(1, 59)=5.073, p = 0.028)、自我满意SA( F(1, 59)=12.458, p = 0.001)、自我行动B( F(1, 59)=11.383,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在留守儿童组在生理自我、道德伦理、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行动上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自我批评上得分高于对照组。见图1。
3.2 “留守儿童”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比较
对亲子教育缺失组(留守儿童)和对照组的应对方式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组问题解决(F(1, 59)= 4.080, p= 0.019)、合理化(F(1, 59)=9.300, p = 0.003)、指向问题(F(1, 59)=6.567, p = 0.013)、指向情绪(F(1, 59)=4.174, p = 0.04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问题解决、合理化和指向问题方面留守儿童组得分较低,而指向情绪方面,留守儿童组得分相对于对照组较高。同时,幻想与否认、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发泄方面二组得分差异不显著。
3.3 各抚养方式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以抚养方式分组对家庭环境10个分量表得分做方差分析,发现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方面有显著的组间差异。说明因为抚养方式(亲子教育及其替代形式)不同,儿童在亲密度(F=65.410, p= 0.000)、矛盾性(F=8.011, p= 0.006)、知识性(F=10.301, p= 0.003)、娱乐性(F=8.340, p= 0.005)、组织性(F=13.090, p= 0.001)有明显不同。且亲子教育缺失儿童的家庭环境在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要低于一般儿童的家庭,同时,对应家庭矛盾性要高于其他家庭。
3.4 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自我概念、行为应对方式关系分析
对家庭环境因素各项目得分与儿童自我概念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