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小议荧屏错别字(600、700、800字多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议荧屏错别字

 

  语文是感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美,是一种思考后的蜕变,彷徨后的历练,博采后的惊羡,重塑后的经验。这是鲁迅说的一句话,但是在现今社会中也不见得全对,因为荧屏中的出错率大大超越了你的想象!“我搞了一辈子的语文,现在怎么听不懂也看不懂中文了呢?”这是中山大学的一位教授发出的感慨。

是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广告上……错别字处处可见。

  当你和朋友闲逛大街时,忽然几个错别字出现在你们眼前,你们的心情会怎样?  

食杂店的小黑板写着:“白洒,啤洒,经营各种洒。”;水果店门口挂着“卖之麻香焦、青萍果……”;停车场墙上印着“仃车厂”你看到这几则告示,可能会开怀大笑,也可能产生某种联想。可是当对外世界还没有任何免愈力的儿童来讲又会怎样呢?  

  在影视中,广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有很多的“隐形炸弹”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等等。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语文教育,都是做着辨别错别字的选择题长大的,可到如今却越来越搞不懂这个世界了。网络聊天时错别字满天飞,广告语中运用别字甚至成了时尚:“你这银(人)特好,偶(我)好喜欢你哦。”、“就酱(这样)子8(吧)”、“这是虾米(什么)呀?”渐渐地,我们开始习惯并纯熟地运用错字,甚至觉得索性将错字“转正”……  

  从一方面看,这些“新新语言”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丰富的语言文化,让大家一目了然,省时,省力,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另一方面看来负面影响的确很大!不仅误人弟子,而且久而久之有些成语也会被遗忘!  

再例如:比喻词——好像。在语文书上,好像的像是有单人旁的,而在电视机前影视片上出现的却都为“好象”这使小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坚决捍卫汉字尊严的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要向错别字和写错别字的人宣战!这几个事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而更多的错别字还没有人发现。让错别字消失吧!否则带来的影响以及麻烦便会愈益增多,困扰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共同努力,将错别字消灭吧!快把这场大火被扑灭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1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2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渐渐大众化,成为中华人民引以为豪的古文明。电视里,大街上,中国古代文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了最吸引人的一种文化。但是,在巧用文明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广告,滚动新闻,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都有出现错别字的现象。



  就如咳嗽药品的广告,故意将“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再如蚊香广告,将“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



  对于这种滥改错字的“文化”,我持两种态度:能将成语融入到生活与谋利中的确是一种标新立异,但为了抓人眼球儿滥用成语,就成了对古典文化的一种埋没,一旦有一种广告利用这种新颖,其它广告也会纷纷效仿,时间一久,所有公共场所都将布满这种错别字,而再这种渲染下生活的人都将学会并熟知这类“文化”,不久,中国的古典成语就会销声匿迹。美国的一个名牌企业,将产品的商标制作交给一个印刷厂,这一费用高达几千万美金,不幸的是,由于设计者语文功底不深,写错了一个字,导致商标全部作废,企业损失几千万,印刷厂则在企业中失去威信,最终倒闭。



  或许,发明这种错别字的人不过是想从中某些利益,去改造他的生活,但这种“文化”是否能被所有人认可呢?我不敢肯定,原因是:这么做虽然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但是他们却为了谋利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却置根本文化于不顾,显然有些理屈。



  这种“文化”使青少年,尤其是刚刚接触成语的学生被误导,这些错别字在学生的心里深深烙下了痕迹,这种错误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会导致失败。



  试想,如果中央电视台出现了错别字,人们很有可能就此对电视失去信赖,中央电视台的权威也很有可能在人们的心中一落千丈。



  因此,我们要坚持宣传改正错别字,高考要求明文规定:凡有错别字,务必扣分。同时,我建议 错别字的这种现象应在法律上有明文条令:在做广告之前,必须要有法律的保护,否则将受到法律,社会,人民的严厉制裁。并且,我们也应坚决抵制荧屏错别字:错别字的广告我不看;错别字的商品我不买;看见公共场所上的错别字要坚决主动地改正。



  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生活,荧屏中能够消除错别字,不使它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使我们身边的“污染”少一些,清新多一些,使中国的文化继续源远流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4:00 | 只看该作者
3
小议荧屏错别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迄今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今天,汉字也是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古到今,汉字经历了许多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到隶楷行草,再到我们今天使用的宋体,汉字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这么多种汉字引发的问题就这样来了:无论是荧屏上,还是大街小巷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繁体字或一些不规则字体,屡见不鲜,甚至错别字。那么,我们就要问了:是什么原因导致汉字的胡乱使用呢?我们又该怎样解决呢?

       打开电视,无论是曲折动人的电视剧还是一些赏心悦目的歌舞类节目,错别字的“倩影”总是随处可见。在这些错别字中,见得最多的要属“大象”的“象”,因为它总是被别人把它和“好像”的“像”搞混。因此,在一些公开场合,往往和“好”一起露面的是“象”,而不是“像”。是因为电视台工作的叔叔阿姨们粗心大意弄错了?还是他们不会写?如果是前者,那电视台工作人员粗心的几率太大了,显然不可能;可如果是后者,那就更不可能了,大家都知道,电视台的招聘是很严格的,不会写的人压根都不用去嘛!我认为,原因只可能是一种——那就是追求潮流。大家知道,在港澳台,人们使用的文字是繁体中文。自上世纪末,港澳台地区的“追星热”传入大陆,便迅速地传播,随之而来的便是繁体中文。大家看看,许多唱片底下的歌词都是繁体字,有的还是不规范的繁体字。偏偏有的人又不懂繁体字,于是就开始了“创字”,搞出一个“四不像”,最后越来越荒唐……

       然而,走在大街上,东边是“不剪不散”;西边是“理髪”;前面一个“照像”;后边一个“默默无蚊”。另外,像“自行车仃放处”﹑“打玖” ﹑“水電安装” ﹑“骑乐无穷” ﹑“有口皆杯” ﹑“食全食美” ﹑“讟书是福” ﹑“来頓饭”……这样的广告语多的更是没法说。那次,小姨的理发店开业了。我前去参观,发现她店的招牌是“一剪钟情”,便告诉她写错了。小姨头也不回地说:“这叫‘潮流’,流行懂不懂啊?这样才显示出我店的个性来!”没错,现在追求所谓的“潮流”乱改成语,在错误使用汉字里面占的比例很重。开店者一般是“80后”的,也就图个新鲜。他们认为:这些乱改成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又不会损害谁的利益,反而吸引顾客的眼球,而且认为这样挺“酷”,不落伍,永远走在别人的前面。那这样真的能使店里的生意更好吗?

      无独有偶,不仅是在城市,在乡村上仍然可见错别字的踪影。那年放假,我回老家去探望爷爷奶奶,刚好遇到爷爷给书记写信,我发现爷爷把凡是言字旁都用汉字“言”代替。难道爷爷也懂追求潮流?何况给上级写信时很严肃的。我不解,便问爷爷。爷爷笑着回答:“呵呵,我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爸爸只教我认得几个字,那是新中国还没成立,我们都是写的繁体字,到现在我还改不过来呢!”哦,原来如此。可不是现在都在搞“扫盲工作”吗?怎么爷爷没有被“扫”呢?

        看到这两种情况,我想问:汉字受法律的保护吗?答案是肯定的。简体汉字已经商标注册;而繁体字与简体汉字只是比画不相同,其读音字义完全相同,因此也是受法律保护的。那么那些人随意乱用汉字岂不违法?我国在这一条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按以上推测,的确如此。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一是有关部门管理不严,再加社会风气不雅,使得一些“追求潮流者”不正确使用汉字;二是我国的“扫盲”工作做的还不是很彻底,致使一些农村中老年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我国《刑法》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希望政府以后在这方面加把力,用知识和科学去创造新的生活。

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为了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请正确使用汉字。正确使用汉字,不仅仅是文明的表现,也是对汉字这个走过多少风雨的老人的尊重,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责任的一种体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5:00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从何时开始,电视荧屏中的各种节目开始出现了错别字。而且越来越频繁。
我并不认为这对于大众和普通学习者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没有谁会用电视节目里的字幕来学习中文,哪个没有特殊情况的人不是从课本中学些中文的?就算是中国还少有的家庭教育如郑渊洁的儿子,也都是在实用书籍而非荧屏。而又据我观察,错别字出现频率较高的一般都是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你能想象一个人整天看影视剧和娱乐节目来学习中文吗?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荧屏的错别字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于大众,我觉得荧屏承载不了中文正确性的责任。这个责任应该是中文教育者的。
那么,这对谁是个问题呢?我想是电视工作者。它反映了一些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还不够严谨。所以我们看到现今各种粗制滥造的作品里参杂着各种可笑的低级错误充盈着荧屏。
也许有人会说:“那么多字,怎么可能一字不错?而且由此推断一些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不够严谨是不是也太武断了?”错别字的大量出现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今又是个烂片横行的年代,这不能视作一种巧合。错别字是工作态度不严谨导致影视作品整体质量下降的一个呈现点。换句话说,小的都做不好,怎么做好大的?所以我认为我的推断并不武断。
细节也许不一定能够决定成败,但做好细节一定是做好一件事的开始。希望国内电视工作者从减少荧屏错别字开始,来提高国内影视剧的整体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5:00 | 只看该作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作别字处处可见。   当你闲逛大街时,忽然几个错别字搅了你的兴致,你的心情如何?食杂店的小黑板写着:“白洒,啤洒,经营各种洒。”你看到这一则告示,是会开怀大笑,还是产生某种联想。总之,错别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广为流传。”   假期里,我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连续剧莫过于《还珠格格》吧!可在这里发生了更可笑的事情。那一集小燕子与萧剑相认了,小燕子便满大街喊:“萧剑是我的亲生哥哥!”当你看的时候一定是会认为小燕子的疯狂而好笑,可你仔细品位过这句话吗?往往父母对儿女会说:“他是我的亲生女儿。”等等。亲生是指自己生的,而小燕子却会说这样的一番话,刚认的哥哥转眼间就变成了儿子,这一个错别字会让人疑惑,也会让人哭笑不得。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为什么中国越来越富强,而错别字却越来越多呢?因此,我们应该杜绝错别字的出现。   “死得其所“这个词原意是死的应该,值。可有的演员在演电视的时候,却将这个得字读成了轻声。这样一听,意思改变了很多。再例如:书摊上的一本书,原名应该为《放学不要在马路上逗留》,而错别字的出现,让人难以理解《放学不要在马路上逗牛》,就连我都不明白的是大街上怎么会出现牛,而你却为什么还要逗它呢?这对于我们来说能看出来这是一个错别字的出现,可对于上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呢?他们可能是这让父母牵一头牛,自己在马路上逗,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去找牛等等事件皆有可能发生。   错别字早已蔓延到了我国,而情况是愈加恶劣,这几个事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而更多的错别字还没有人发现。让错别字消失吧!否则带来的影响以及麻烦便会愈益增多,困扰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生活,将错别字消失吧!让这场大火被扑灭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6:00 | 只看该作者
“4月13日,‘晚间新闻’标题字幕‘韩国森林大火危及核电站’中将‘危及’错写成‘威及’。”

  “4月16日,‘新闻联播’介绍山东邹城村民恳谈会时字幕将‘毕竟’错写成‘毕竞’。”

  看着上面的这两则消息,我内心无比愤怒。你呢?你是否会觉得:难道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处处充满了错别字,处处充满了错误?

  我的回答是:“是的”。你若留心观察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一定就可以搜刮出一两条错误信息来。这说明了什么?或许会有大多数人会这么说吧:“唉呀,没关系啦!什么跟什么嘛,不就是一两个错别字吗,这点儿小错误还算错误?再着说,谁不犯点儿错误啊?”但如果你有这种想法的话,我就得郑重惹事的批评你两句了。其实大意马虎点一看也就过去了,没什么大碍,但你若仔细回想,就会明白:这不正是在危及社会吗?

  我邻居家的大姨妈是个农民,学历仅仅有三年小学,虽然文化并不怎么样,但也没少看新闻联播,天天晚上都看,有一次看到个“密秘”,觉得挺新鲜,便歪歪扭扭的把“密秘”记到了纸上。改日忽然想了起来,问熟人是什么意思,竟没人能答出来。

  谁能答出来?先放下字幕打错了不说,我倒想问问:那些幕后制作人们倒底有没有认真地去工作?荧屏错字事虽小,但却关系着我们中国,我们中华民族的颜面!当这被一个中国人看到了,他会觉得祖国失失去了光。他的脸上也就没有了彩;若是有个外国人在看,上千万个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将会是多么丢脸啊!

  这些错别字,竟然可以把一个好孩子变孬了!

  一个小学生看电视时发现一个错别字,便对妈妈说:“我要打电话给电视台说。”那位妈妈说:“没事儿,写对写错都无所谓,只要你明白就好。”于是那个小学生便常在作业中写错别字,弄得最后连他自己都不知写的什么了。

  在整个事件中,妈妈和小学生都被错别字所迷惑了。妈妈是觉得:对、错管它的呢!反正电视台都播错了。我们弄错了又有什么关系?而小学生正是受了妈妈的“指引”,才走进了误区。

  可见,荧屏错别字的存在与否实在太重要了。

  那么,你是愿意让它存在,还是让它灭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4 15:06:00 | 只看该作者
小议荧屏错别字
             张  林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收看了一部长达30集的电视连续剧(附有字幕)。看完后发现该剧竟有60余处错别字,像“水身(深)火热”、“倒(捣)的鬼”等。
  无独有偶,我在其他节目的字幕中也常发现错别字,如“斗智斗勇”把“智”写成“志”、“三思而行”把“思”写成“四”。有些广告故意篡改成语,“其乐无穷”成了“骑乐无穷”;“痴心不改”成了“吃心不改”;“默默无闻”成了“默默无蚊”。
  如今电视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如果不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其影响是极大的。有位同学把成语“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老师给他纠正,他竟理直气壮地说电视上就这么说的。有位“电视迷”在读课文时,把“脍炙人口”读成“脍灸人口”。同学们笑她,她竟振振有词地说:“电视主持人×××就这么说的。”少年儿童是电视的忠实观众,由于掌握的汉字不多,辨别能力差,又正处于长知识阶段,长期接触错别字,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容易形成不良习惯。一旦把某个错别字当作正确的字长期使用,在脑海里扎下根,就很难改正。如有的同学把“既然”写成“即然”,老师多次强调,可他还是总写错。
  二是容易产生反面效应,让人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同学动不动就说:“写错别字、念错字无所谓,你看电视上不也经常有错别字吗?”
  三是容易造成语言文字的混乱局面,影响正常的交际。我们的汉字是千百年来演变而成的,音形义不容改变,否则将无法理解。如把“华佗再见(xiàn)”读成“华佗再见(jiàn)”意思就全变了;把“钢门”写成“肛门”,就要令人笑掉大牙;而把“仪容”写成“遗容”,恐怕就更骇人听闻了!
  错别字的出现,一方面是部分电视节目制作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他们不认真的结果。希望那些与荧屏打交道的叔叔阿姨们,能充分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之大,从规范语言文字角度出发,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力争杜绝错别字。
  同时,也希望作为电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不要过于迷信电视,认为荧屏上的文字绝对正确。在遇到一些可疑的字、无法理解的词时,最好还是查查字典、词典为好。

简评:这是一篇不错的一事一议类文章。作者有感于荧屏上错别字泛滥的现象,写成此文,针对性强,很有现实意义。
  在布局谋篇上,首先提出问题(列举荧屏上出现错别字及主持人读错字的现象),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危害(指出对学生观众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提出解决的办法(分析荧屏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并指出了青少年自己应如何做)。层层深入、条分缕析,符合议论文的一般写法,说服力也较强。
  语言生动、风趣,有杂文的味道,避免了论说类文章容易枯燥的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1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