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称》教学实录与反思
执教: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邓华阳、何子宏
评析:湖北省枣阳市教学研究室 李和平
一、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与教的材料准备: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不是对称的?
生1:我认为1号、2号、3号图不是对称的。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二、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比赛“贴蜻蜓”导入,我出示两只红、黄颜色不同的蜻蜓,让学生们比赛贴。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对蜻蜓很熟悉,而在贴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就笑了起来,纷纷说:“红蜻蜓怎么能飞起来呢?”这样也暗示了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才行。贴蜻蜓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极限思想。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发现教材是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在知识引入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贴”的方法,在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红蜻蜓飞不起来?黄蜻蜓能飞起来呢?
在教学“对称”时,我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先对折,再剪,而是让学生在发现“两边一样大”的基础上,自己随意去剪。这样,一部分会剪的同学就对折了,不会剪的同学从他们的演示、介绍中也明白了“必须要对折”,非常轻松地发现了对称的秘密。
3.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次的剪纸,是学生认识和技能上的提高,他们这一次剪出的图形很象生活中某些物体的模型,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同学先对折,然后画图、再剪。剪出的这些图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美的印象,整节课在“美”字中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