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9-27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9月8日
关于订正
无法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作业虽然在批改过程中按优、良、合格分开,却没有安排时间让学生订正,当然更不要谈二次批改了。
时间是个问题,学生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整块的时间肯定是没有的。但时间也不是无法克服的困难,我看有些老师就做得很好,早读之前,午睡之前都能见缝插针。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去挤,就总是有的。”如果自己的课堂时间能安排的得合理一点,适当留一点时间给学生,也能解决部分订正问题。其中做好登记是关键,因为作业是每节课都要做的,订正的时间却不是每天挤得出来的,只要有登记,哪怕一周之后,也能来个“秋后算帐”。
关于习惯
连续的两节课,嗓子明显不适应,不是因为分析题目,而是因为维持秩序,不断大声训斥学生。
三天了,都是如此,搞得自己甚至有点上火。静下心来想一想。
1、学生习惯养成需要时间,三、五天是不可能养成的,更不要说是改正坏习惯了。几个月,一个学期后能有所改观就该心满意足了。所以大可不必为此上火。坚持,严格要求是根本。
2、自己的课堂节奏还是有问题。老师讲的太多,以及那种“伪探究”太多。学生“被学习”的结果是不爱学习。虽然一节课只有35分钟,毫无疑问学生是坚持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可以尝试一下讲10分钟练5分钟,再讲10分钟,最后剩下10分钟让学生独立作业。
3、仍然要通过改进教法、选择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激发动机,培养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学习”,要让学生感觉听课、研究数学比讲话、做小动作有意思,有吸引力,那学生自然而然不会违反纪律了。那我的教学就成功了,少讲甚至不讲也没问题。
这让我想起“第56号教室”的“雷夫老师”: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
关于备课
1、精练的导语既能节约教学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真是一举三得。今天上“千米的认识”原来谈话导入设计是“从某地到某地有30千米,乘车要多少时间,走路呢?骑车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建立千米的概念之前,空谈“速度”、“时间”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反而会在一开始就让学生迷糊,害怕。二次备课时改为“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千米’?1千米大约有多长?”老师开门见山,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高速公路上经常看到千米,1千米里有1000个‘米’”。这种说法虽然有点不严谨,却是最真实,最接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直接板书“1千米=1000米”,简洁、有效。
2、拿来主义要不得。为了省事,课件是从网上下载的。虽然是修改后使用,仍然在课堂中遇到一堆的问题。
l
例题中所举地名都是南方某省的地名,学生猜了半天才明白,冲谈了学习的主题。
l
教材解读有误,这节课是千米的认识,学生只要能进行简单的千米和米的换算就可以了,而下载的课件中则出现了复名数的换算,并且是作为一个难点来教学的。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待问题发现之后,已经无法回避,又造成教学时间超时,作业时间挤占。
l
课件质量低,文字错误,数字错误没有及时发现,待学生提出时,又造成课堂一定的混乱。字体的大小、配色都有问题。
出现这么多问题,这种课件用真还不如不用。
3、课堂留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太少。自己有个不好的习惯,喜欢让学生一起回答问题,本意是想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回答问题,结果往往是让一部分同学滥竽充数。练习还是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动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动口,有助于保证教学秩序,也有助于发现问题。独立练习(书面)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因为你的思维成果必须转化为文字或数字,白纸黑字,无法欺瞒。否则很可能造成一节课下来,部分学生什么也没有做,到家庭作业才发现,已经来不及了。独立练习要心到、眼到、手到,不像听讲,只要耳到就行了,有效避免了学生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假使有这些现象发生,教师也能迅速发觉。从这个角度来说,再重要的讲解,也要勇于放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作业时间。
4、备课要高瞻远瞩。备课要在通读教材,认真把握单元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的目标,这样才不易出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偏差,像上面提到的测量课桌宽度的问题,复名数的换算问题,如何放到单元的高度,从整个第一学段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有些问题可以主动回避,有些决定会更成熟更合理。至于教材与《作业本》的矛盾,一般情况下还是要服从教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