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启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动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20: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人的认识从感知外界事物发展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少或失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就无法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并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赖于教师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热情
  兴趣是人们集中某个对象,并具特定感情色彩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儿童认识的需要,也是儿童学习的强大动力。人们常常把学习兴趣比作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其内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观察、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基于这种认识,每当我备课时,在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和教学手段,安排教学环节等,都认认真真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地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1.游戏引趣。
  爱玩,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自我约束能力差是儿童的弱点。对这些特征和弱点引导不当,都会成为影响学习的障碍。如果单靠限制学生的“动”,在课堂上让他们正襟危坐、“老老实实”地听讲。这犹如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失去了主动权,上一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多年来,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发挥儿童好玩好动的特点,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泼的数学游戏,适当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数学游戏中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为学习而“动”。“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兴趣浓厚。如:初入学的儿童学习数字2,在看图数数等环节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2”以后,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出2字的形状像鸭子,再逐步观察2字各部分(为了便于观察,给2字添上两笔,呈鸭子状):上部分像小鸭子的脑瓜儿,是圆圆的;中间像小鸭的脖子,是斜斜的;下边像小鸭的身子、尾巴,是直直的。然后把儿童语言整理,成为“2字歌谣”——
  “2字像小鸭儿,圆圆小脑瓜儿,
  斜斜的长脖子,直直的小尾巴。”
  小学生听了喜形于色,很快上口。这样,不仅记住了规范的字形、书写的要领(学生容易把2写成方头、翘尾状),而且感到数字可爱,学习有趣,老师可亲。当小学生要坐不住或书写将要产生疲劳感时,我适时带领小朋友表演2字歌谣,既活动了肢体、放松了肌肉,又巩固了知识。一堂课容量较大,但是学生却感到轻松、愉快,一节课时间很短,下课时,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拉着老师,盼望下一节数学课快点到来。数学游戏引导小学生迈进乐学的大门。
  2.设疑激趣。
  兴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布疑阵、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等活动,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好奇心。这种疑问和好奇心正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个李财迷爱财如命。市上卖的鸡蛋每500克称10个,价1.54元。李财迷让小伙计去买,并想从中扣他的工钱,就出了一个难题:给小伙计拿了1.50元,非要买来500克鸡蛋不可。买不来就不给工钱。你能帮助小伙计想出个办法吗?学生非常好奇,但没想出好办法。这时,我神秘地说:答案就在这节要学的知识里。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学习。原来,可以分十次去买鸡蛋,每1个鸡蛋0.154元,“四舍五入”只花0.15元,买500(10)共花1.50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这个财迷。
  3.利用多媒体引趣。
  数学教学活动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十分有益。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把图示、投影、电视图像、计算机程序、录音等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当然,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收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事物做成教具和学具,变静为动,增强形象性和趣味性。如,我在讲角的认识时,除了运用扇子、角尺、三角板、表盘等,还选用了电视机上的室内天线杆作为教学媒体。两根天线杆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恰似角的顶点;两根天线的另一端可以拉长,恰似两条射线。这个教学媒体的演示,学生观察到两种变化过程。
  一种:两条“射线”逐渐延伸,角的大小不变。
  结论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另一种:一条“边”旋转,角的大小变了。
  结论是: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合有关系。
  这个媒体的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明晰的角的表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这个教学媒体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感到亲切、有趣。接着我借助投影仪指导学生认识量角器和用量角器度量角,学生一目了然,成竹在胸。可见,巧用教学媒体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挖掘数学内在魅力,树立学习数学志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教师把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唤起之后,学生的兴趣可能转化为学习数学的志趣,从而在学习活动中就能够克服困难而不感到辛苦,勤奋学习而不感到疲倦。学生被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吸引,是形成稳定志趣的基础。
  1.抽象的神力。
  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是数学学科特点之一。为了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和概括的法则具体化,以及把具体、形象的知识适时抽象、概括,从而完成认识上的两次飞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略对抽象、概括的特点本身的认识,会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困难,感到数学知识抽象,看不到它的优越性,导致对数学学科缺少喜欢的情感。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学科特点及其优越性。例如,教数字1,我先指导学生看图说出许多数量是1的物体,抽象出数字1;然后又让学生列举数量是1的物体。学生说了许多,这时我带着激情说:数字1真了不起,凡数量是1的物体都能用1来表示,说也说不完。这时学生感到惊奇,感受到抽象的“数”的神力。另外,学习加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时把语言叙述与a+b=b+aac+bc=(a+b)c的表现形式相对照,发现字母公式简明、易记,而且它既适用于整数计算,也适用于小数、分数计算。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概括性给我们学习、记忆和运用等许多方面带来了方便,从而努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微妙的联系
  在教学中,通过具体事物形成抽象概念,揭示数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探求科学的秘密,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产生对数学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正比例时,我问:不许登高,你们能量出教学楼有多高吗?你能知道旗杆有多高吗?看一看杆高、影长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引向了研究、探讨和寻找结论的途径上来。
  学生的学习志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冲突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数学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研究、探讨精神。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以后,我出了一组题:390÷51700÷2521000÷125,要求学生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学生感到问题新奇,开始认真研究起来。有的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像390÷5=(390×2)÷(5×2)=780÷10=78,还能将此题转化成乘法:(390×2)÷(5×2)=390×2÷10=390÷10×2得出390÷5=39×2。不少学生继续推导出其它几题的简算,并发现了这种特殊题用“乘代除”的方法算起来快,而且简便,激起了爱学数学、爱研究数学的热情和志趣。有的同学甚至对数学着了迷。
  3.有趣的规律。
  数学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内容许许多多,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教学中如能注意加以引导,使学生发现那些有益于学习的规律,对提高他们的能力,培养努力学习数学的志趣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我
  
  引导学生观察加数有什么特点?和与加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两个分母互质、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的和作分子。再根据这一加法规律,推出相应的分数减法规律,提高了计算速度及正确率。有的规律是在学习新知时充分展示的。例如,学习正、反比例,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引起另一种量变化规律和特点,而后建立了新的概念。有的规律蕴藏在学习内容之中,待学生去发现(不到时机,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例如,低年级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对比练习解答比多少的应用题时,有的同学发现:已知条件中的比“多”、比“少”不是确定加、减法的依据,而所求的数的“大”、“小”却能决定解题的方法。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求“较小数”和“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这些问题解决后,老师又启发学生用算理讲明原因,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既明了算理,又掌握了算法,引起他们对掌握数学规律的浓厚兴趣。到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分数应用题时能准确地找到解题的规律和思路,抓住了正确判定单位“1”和找出与其相对应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就能举一反三,对结构相似、千变万化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就做到了迎刃而解。通过抓算理、算法和关键性问题的教学,学生对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不仅消失了畏惧感,反而觉得钻研它是一种乐趣,喜欢找一些有难度的思考题来解答,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本身。
  ()联系生活实际,诱发学习数学动机
  动机,是学生进行积极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诱因。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进行,就能产生更有效的结果。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所熟悉的生产实际阐述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理想;增强高度的使命感,产生一种持久的奋发向上的学习激情。
  1.从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
  脱离实际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隔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例如,一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我问:你们见过垒墙的砖吗?从你的学具袋里找一找哪个纸盒的形状最像砖?小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立即认出长方体的形状,为进一步认识它的特征奠定了基础;教学“圆的认识”从“汽车、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三角形、长方形的?”引入,学生被这似乎很熟悉,却又讲不清道理的问题所吸引,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讲比例尺,从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切入,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有的独生子女缺少生活常识,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我班一名男生已经上了二年级,还从来没有买过东西。所以,他对解答简单的买东西的应用题,感到茫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注意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连减法应用题之前,我让学生帮助家长买两次东西,一次是在同一柜台买两种东西,一次是在两处买东西。看一看售货员是怎样收钱,怎样找钱的。课上,我把他们的事例编成连减法应用题,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很快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并学会用减法性质进行简算。
  2.在生活中运用。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既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帮助楼内住户每月计算水电费、为室内装修户测量并计算铺地面用多少地板砖、喷涂四壁和屋顶需要购买多少涂料、植树节时根据种植面积和树苗棵数,计算行距、株距等。总之,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都让学生去实践。学生觉得这样的题实在、有趣,身边处处有数学,越学越有趣,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
  3.到社会调查。
  数学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这一点学生认识越深刻,学习数学的需要性就越强。为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作些调查、访问,了解数学的用途。如学习比例内容时,组织学生访问养虾户往养殖池里投饵料、配药水等活动。由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学生逐渐关注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他们看报纸、听广播都十分留意数学问题。他们经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如增加一个百分点是什么意思,中央说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多少……我因势利导,以学生搜集的数据,如我国钢、粮、棉增长的情况等编成应用题,补充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看到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利用反馈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习中,永远不会处于同一的高度,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完全按预定的轨迹运行。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获得大面积丰收,在教学中抓好信息反馈是十分必要的。
  1.全面反馈。
  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越全面,就越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以便从实际出发调控教学进程,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此,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易的即时反馈器(红、蓝、黄三色圆牌),用以表示各自的意见和态度。例如,在讲课中,如果学生亮出红牌,表示对所讲内容理解和清楚了,教师不用再讲了;学生做答时,如果亮出的是红、黄两色牌,说明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这时,为了强化正确的意见,就指名出示红牌的同学阐明理由;如果想引起争论就分别叫出示两色牌的同学发言。在练习课中,如果学生亮出红牌,表示解题顺利,且已完成,教师及时奖励。如果有人出示黄牌表示解题受阻,教师及时加以点拨,以利继续学习。这样,教与学的信息极为畅通,学生的正确意见得到肯定,问题得到解决,疑难得到排除,使优、中、差生都有所得,并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得到发展。
  2.及时反馈。
  课堂上,我除了用即时反馈器外,还注意从学生的眼神、情绪、面部表情等方面推知他们的心理活动。当学生面带微笑,说明教学成功,当学生紧锁眉头时,说明他们遇到问题不得其解,教师就要减缓进度或让学生质疑。另外,我还从学生回答或解题、操作等活动中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及时剖析他们理解概念、掌握思路的优劣,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例如,有的学生说:“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追问: “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提示学生区分“面积相等”与“完全一样”。有的学生说:“圆锥的体积是

  强化“等底等高”的前提条件。课堂上,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及时加以分析、处理,使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得以及时纠正,从而保证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准确反馈。
  信息反馈是双向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问答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学生也应该从教师的评定、要求、表态等获得反馈信息,从教师的正面肯定中得到强化,在否定中得到校正。为了让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反馈信息,明确努力方向,我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档案卡,上面记录着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例如,每次口算练习、竞赛的内容、数量、所用的时间、正确率、存在的问题等都有记录,并适时向学生公布。他们看了公布的记录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步、退步及与他人或学习目标相比较的程度一目了然,从而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6: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