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7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型:略读课
特点:常态课,

备课时间:25分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解读:

第四组的课文都是有关生活启示的记叙文和散文。每篇课文所流露的思想情感比较耐人寻味。需要借助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和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才能领会。单元导读也告诉我们,学习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在教学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的过程中,发现两节课都那么紧促和吃力。面对这一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思考的重点。

照以往的教学,总是先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通顺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再完成部分课堂作业。第二堂课往往是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包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是现在,学生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如何包容那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呢?

我仔细读了课文,发现这篇课文的结构很紧凑。先是“我”回忆小时侯,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望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的成功的事实;最后一段,首尾呼应,写父亲对我从小进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导,让我终生收益。那何不,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再重点导读课文的两件事,联系父亲的教诲,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词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以作者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堂实录:

一、          揭题:

师:如果说一次钓鱼的经历告诉我们,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那么另一位孩子,在小的时候,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的街道,父亲给他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就是今天我么要学习的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一起读课题。

师:由于这篇课文,咱们还没预习。所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开始朗读,时间约六分钟。这期间老师在黑板上板书1-3  4-11  12-13  14)

待学生读完后,师:我们看黑板,发现这篇课文一共有14个自然段,老师将它分成了——

生:四部分。

师:大家想一想,老师这样分的目的是什么?先从第一段开始。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并与同桌窃窃私语。约3分钟)

生:1到3自然段是父亲告诉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老师没有评价。)

生:父亲教导我。

师:父亲教导我,在哪里?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四排。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是试试!

师:也就是说老师说的意思是在哪个场景下教育我的。

生齐说“在教堂高高的塔顶说的。”

师:谁能不能连起来说一下?

生(林洁):小时候,父亲,父亲把我带到罗马教堂的塔顶并教导我。

师:并教导我什么?

生(林洁):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假如这条路走不通,就试着——生齐说: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然后我把父亲的教导——

生齐说:记在了心里。

师:对的。那么4-11自然段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

(有难度,举手的很少。)

生(苏梦怡):4-11自然段是讲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有一件毛衣,看起来很素净,编织得极为巧妙。这个朋友告诉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就自己设计了一件毛衣,请维黛安太太帮她织。她就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时装商人的晚宴。很多人都被她吸引了。结果,一家大商场的经理向她订购四十件。维黛安太太告诉她自己织不了这么多,她就请了二十位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衣就织好了。(说的过程不是很流畅。下面的学生不满地议论“说得太长了”,“太麻烦了”)

师:我认为她说的不麻烦。一遍课文读完之后,能说的这么流畅,而且部分地方还用上自己的语言把它理解出来,很了不起。而下面的同学就觉的不以为然,认为讲的太多了。那你能不能简单地说一说?

生(李飞):4-11自然段是写她做生意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最后,她想起了她爸爸对她的教导,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那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较流畅)

师:大家比较一下,李飞的和苏梦怡的,你比较欣赏谁的看法?

(下面学生认为苏梦怡的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李飞讲的太少。

师:讲的太少?怎么说?

生:因为李飞讲的是局部的内容,没有完整。

师:我认为李飞讲的是很笼统的很模糊的,比如,她碰到了怎样的困难,他有没有说?

生:没有。

师:那谁愿意说?

生(郭雅鑫):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和她叙旧了一翻,才知道这件衣服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自己设计了像一样款式请维黛安太太织了一件。后来参加时装商人的午宴,后来一家商场的经理想我订购了四十件。要两个星期内交货。可是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前时,两个星期交货是不可能的。我突然觉的,突然我垂头丧气的,在半路上猛的想起如果请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那肯定能在两个星期内织成。后来,我在两个星期后把四十件毛衣准时地交过去。

师:你觉的看别人讲不怎么样,但是自己站起来讲却发现那么难。

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说,你们来回答。

(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老师的具体要求。)

师顾自:我的梦想呢是做

生顿了一下,很快明白过来齐说:一名时装设计师。

师: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发现了——

生:她的毛衣编织得极为巧妙。

师:于是,我就向他打听。

生:这是谁织的衣服,他说是维黛安太太编的。

师: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个念头,那是什么念头?

生:要自己设计和出售毛衣。

师:有了这样一个念头之后,我就做了哪些工作?

生:我画了一张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织了一件,为了观察别人的反应。

师:结果如何?

生:发现这种时装很受欢迎,于是当场向她订购了四十件。

师:这时,正当她非常开心,非常喜悦的时候又碰到了什么困难?

生:维黛安太太一星期才织四十件毛衣,而要她两个星期内织出四十件。

师:这时,正当她非常开心非常喜悦的时候,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他就想起在广场上父亲对他的教育。(师将准备好写在小黑板上的父亲说过的话挂了出来。)

生齐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当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师:那么这个时候,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

生: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能,但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妇女会织。

师:当她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时——

生:两个星期后所有的毛衣都开往了国外的货轮。

师:从此,他就走了——

生:齐读

师:第三部分这样写的理由是什么?

生:(思考)

生:缝纫工人在另一家工厂的挑拨下逃走了,后来她想起了父亲的话,把未成品的衣服展示了出来。

师:同学们,第二件事是在他要开时装展示会时,想不到他们厂里的姑娘在别的工厂的挑拨下逃跑了,它的时装展示就——

生接:完蛋了。

师:她的衣服做不出来了,这时,他想起了父亲的教导——

生齐读:小黑板上父亲说的话。

师:现在,同学们,咱们来个全文朗读,感受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齐读全文(通顺,流畅,教有感情。)

师:这位父亲的教导,使我想到(                           )

师划了两条线,你可以写一段话联系你在生活道路上的碰到的困难,你是怎样想的,或者有什么感悟?(下课铃声想起,老师要求学生当作课外作业)

自我剖析:

这堂课在503班上课的最明显感觉:凌乱而臃肿,原本在脑海里构思的美好图景在现实的教学中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一点语文味。这在要求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这样分段的时候,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有难度,课堂陷入了沉闷。在老师发现学生一个个站起来讲理由的时候仅仅只是回答了这个问题而已,如果一堂课老师仅仅要求学生讲出这样分段的理由。这跟从头到尾的老师提问,学生机械,被动地回答问题是一样的。语文的生动、情趣和意蕴都荡然无存了。

课后再阅读自己第一次在503班录下的课堂实录,我简直不想听下去。因为实在太随意了,

先从教材的解读开始说,教师缺少对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特点的理解,将一篇意味深长的朴素又不失生动的课文给支解成分段落、说理由的对学生来说好无兴趣又没有什么实在收获的教学了。如果有什么作用的话,无非只是对课文的结构有个了解罢了,然而,这并不是编者选取这篇课文的意图啊!作者是想透过父亲的话,以及父亲的教导在人生道路上的两次印证,从而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挫折不要气馁,走另一条路试试,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像…等那么感性的语言却在一位位同学一次次的理由和老师的干瘪的评价中迷失了它的独特光彩。

接着从对学生的解读预设上说,试想这篇课文连老师在读了一遍之后,想要很快地概括出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都有难度,更何况要求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初读课文之后连检查反馈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都没有做好铺垫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说说这样分段的理由。显然是过度地拨高了要求。如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来回答这个问题,发现这样是有难度的,那学生不就更加吃力了。而在我看来一定要把学生难住的问题也不是什么好问题?想起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谈备课时的感受,如果教师自己在朗读课文时哪里碰到了疙瘩,那也就是学生所难以读通顺的地方;倘若教师在理解课文时,遇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方也可能就是学生所困惑之处…而我怎能如此武断地顺利地能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充分预设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兴趣等需要呢?

最后从教师的语言,教师的课堂随机评价上,我感觉到自己语言的繁琐,针对高年级学生,还不断地重复学生的发言,是很不明智的。如学生在讲述第三部分文章从12到13自然段分段的理由:缝纫工人在另一家工厂的挑拨下逃走了,后来她想起了父亲的话,把未成品的衣服展示了出来。

其实学生的回答已经很完整了,而且只有两个自然段,内容也不难理解。然而,老师还生怕学生不理解似的紧跟在学生的后面一问一答。如师:同学们,第二件事是在他要开时装展示会时,想不到他们厂里的姑娘在别的工厂的挑拨下逃跑了,它的时装展示就——生接:完蛋了。师:她的衣服做不出来了,这时,他想起了父亲的教导——生齐读:小黑板上父亲说的话。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什么实效的?无非在这烦琐的和前边第一件事同样的问答中穿插进父亲的教导的话,没有任何别的意义了。

教师的评价也是含糊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比如当学生站起来讲第二部分这样分段的理由时,固然有难度,但是学生或具体如或简略地都能说出来了。而教师的评价却不够准确。如师:大家比较一下,李飞的和苏梦怡的,你比较欣赏谁的看法?这样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那么当然,在下面的学生觉得苏梦怡讲的好,因为他们认为李飞只讲了局部的内容没有完整。当学生还没有用充分的证据说明哪里不够完整时,教师已经把应该属于学生发言的主动权拿了过来。以一句:我认为李飞讲的是很笼统的很模糊的,比如,她碰到了怎样的困难,他有没有说?直接否定了李飞的概括。打击了这个孩子发言的自信心,也给其他学生造成了一种导向,在概括内容时一定得具体些。事实上,李飞当时的理由更接近他对4到13自然段的内容的简要概括。老师在当时却没有关注到学生这样回答的意图这个点上,只是为了要将这样或那样分段的理由说清楚说具体,而否认了这个孩子的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这样评价:李飞同学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的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评价不就更贴切了吗?

最后发现课堂的随意性太强:比如当老师发现课文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说理由,学生因为在没有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被难住了,教师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补充,没有必要为了降低难度,于是采用了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读的形式来了解第二段的大意。而且这一问一答,并没有什么艺术和技巧性可言。想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慈母情深》中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慈母情深中母亲的挣钱,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学生默读之后,老师说:我们来重温母亲挣钱的画面。我说你读,看谁能接下来。

师;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我扑面而来的是——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燥声震耳欲聋。

师: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印如我眼帘的是——

生:母亲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就在几只灯泡炙烤着我的脸,我看到这样的母亲——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当母亲给我钱,母亲身边的女人呵斥我,母亲却告诉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说完——

生: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王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目的很明显教师提示的富有感性的导语,使学生在朗读关键的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的挣钱的那个艰辛的画面通过同样感性的语言使母亲的形象丰满立体起来。非常的自然。而且将这个画面与自己的母亲与课题《慈母情深》联系起来,再在这些感性的语言中或对比,或想象或联系生活或将心比心等等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深沉、深刻、深厚!

最后思考一个问题:当备课的时间越来越少时,我们该如何做到有效的备课、上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2: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