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3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大洋县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用0—9这十个数字组成最小的十位数是( ),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 )万。
    2、在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
    3、△+□+□=44
    △+△+△+□+□=64
    那么 □=( ),△=( )。
    4、汽车站的1路车20分钟发一次车,5路车15分钟发一次车,车站在8:00同时发车后,再遇到同时发车至少再过()。
    5、2/7的分子增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
    6、有一类数,每一个数都能被11整除,并且各位数字之和是20.问这类数中,最小的数是()
    7、在y轴上的截距是l,且与x轴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
    8、函数 的间断点为 (  )
    9、设函数 ,则 ( )
    10、函数 在闭区间 上的最大值为( )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都是 ( )
    A.合数    B.质数    C.偶数D.奇数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只有一条的是
    A.长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圆
    3、把5克食盐溶于75克水中,盐占盐水的
    A.1/20    B.1/16    C.1/15    D.1/14
    4、设三位数2a3加上326,得另一个三位数3b9.若5b9能被9整除,则a+b等于
    A.2    B.4    C.6    D.8
    5、一堆钢管,最上层有5根,最下层有21根,如果是自然堆码,这堆钢管最多能堆( )根。
    A.208    B.221    C.416    D.442
    6、“棱柱的一个侧面是矩形”是“棱柱为直棱柱” 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C.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7、有限小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 )
    A.十进分数    B.分数    C.真分数    D.假分数
    8、 ( )
    A.-2    B.0    C.1    D.2
    9、如果曲线y=xf(x)d 在点(x, y)处的切线斜率与x2成正比,并且此曲线过点(1,-3)和(2,11),则此曲线方程为()。
    A.y= -2    B.y=2 -5    C.y= -2     D.y=2 -5
    10、设A与B为互不相容事件,则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A.P(AB)=1    B.P(AB)=0
    C.P(AB)=P(A)P(B)    C.P(AB)=P(A)+P(B)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8分)
    (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本题满分4分)
    [1 +(3.6-1 )÷1 ]÷0.8
    (2)解答下列应用题(本题满分4分)
    前进小学六年级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总人数的48%,后来又有4人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时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全年级的52%,还有多少人没有参加课外活动?
    (3)设计算不定积分 (本题满分4分)
    (4)设二元函数 ,求(1) (2) (3) (本题满分6分)
    四、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6分)
    分析下题错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
    “12能被O.4整除”
    成因:
    预防措施:
    五、论述题(本题满分5分)
    举一例子说明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两题,满分共21分)
    1、下面是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片断,请你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本小题满分共9分)
  张老师在甲班执教:1、做凑整(十、百)游戏;2、抛出算式323+198和323-198,先让学生试算,再小组内部交流,班内汇报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把198看作什么数能使计算简便?加上(或减去)200后,接下去要怎么做?为什么?然后师生共同概括速算方法。……练习反馈表明,学生错误率相当高。主要问题是:在“323+198=323+200-2”中,原来是加法计算,为什么要减2?在“323-198+2”中,原来是减法计算,为什么要加2?
    李老师执教乙班,给这类题目的速算方法找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活动,以此展开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王阿姨到财务室领奖金,她口袋里原有124元人民币,这个月获奖金199元,现在她口袋里一共有多少元?让学生来表演发奖金:先给王阿姨2张100元钞(200元),王阿姨找还1元。还表演:小刚到商场购物,买一双运动鞋要付198元,他给“营业员”2张100元钞,“营业员”找还他2元。2、将上面发奖金的过程提炼为一道数学应用题:王阿姨原有124元,收入199元,现在共有多少元?3、把上面发奖金的过程用算式表示:124+199=124+200-1,算出结果并检验结果是否正确。4、将上面买鞋的过程加工提炼成一道数学应用题:小刚原有217元,用了199元,现在还剩多少元?结合表演列式计算并检验。5、引导对比,小结算理,概括出速算的法则。……练习反馈表明,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根据下面给出的例题,试分析其教学难点,并编写出突破难点的教学片段。(本大题共1个小题,共12分)
    例:小明有5本故事书,小红的故事书是小明的2倍,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本故事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8-5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考试样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1023456789    102345
    2、6∏厘米、9∏平方厘米
    3、17、10
    4、60分钟
    5、21
    6、1199
    7、x=1
    8、-1
    9、
    10、0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C2、C3、B4、C5、B6、A7、A8、B9、B10、B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8分)
    (1)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本题满分4分)
    答:
    [1+(3.6-1)÷1]÷0.8
    = --------1分
    = ------------1分
   =
    = ----------------------1分
    = ------------------------1分
    (2)解答下列应用题(本题满分4分)
    解:全年级人数为: ------------2分
    还剩下的人数是:100-52%×100=48(人)
    答:还剩下48人没有参加。----------------------------2分
    (3)(本题满分4分)
    解:
    =  --------------2分
    =x- |1+x|+C        ---------------------------2分
    (4)(本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解:(1)= =2x
    (2) =
    (3)=(2x )dx+ dy
    四、分析题(本大题满分5分)
    成因原因:主要是(1)整除概念不清;(2)整除和除尽两个概念混淆。---2分
    预防的措施:从讲清整除的概念和整除与除尽关系和区别去着手阐述。---3分
    五、简答题(本题满分6分)
答:概念形成过程,在教学条件下,指从打量的具体例子出发,以学生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形成表象,进而以归纳方式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提出个种假设加以验证,从而获得初级概念,再把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中,并用符号表示。(2分)如以4的认识为例,先是认识4辆拖拉机、2根小棒、4朵红花等,这时的数和物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然后排除形状、颜色、大小等非本质属性,把4从实物中抽象出来,并用符号4来表示。(4分)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两题,满分共21分)
    1、(本题满分9分)
    分析建议:张教师主要用了抽象与概括的思想方法;李老师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先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模型的解,最后用这一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从这方面加以论述。
    2、(本题满分12分)
    教学重点:(略)----------------4分
    教学片段(略)----------------------8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2 09: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