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3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第二课时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 配乐赛读、齐读。
4、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唐代)
人未还 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同情
飞将在 和强烈爱国精神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这里指玉门关。
何须:何必要。
怨:吹奏哀怨的乐曲。
杨柳:《折杨柳》古代一种歌曲名称。
度:越过。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1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内容
一、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抗日根据有个孩子叫沈国华。他主动放弃去大城市读书和去美国深造的机会,坚决留在边区根据地,最后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你们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自己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集体共同解决。
检查:“烘”读“hōng”“兼”和“逻”的写法。
2.课文写了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的哪些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读课文。在书页空白处标记。
(1) 课文主要写了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的哪些事情?
课文写了沈国华的四件事情:1细心照料史沫特莱,工作认真负责;2为保护史沫特莱,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3谢绝史沫特莱的好意,和史沫特莱依依惜别;4牺牲在弹雨纷飞的战场上。
(2)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一天”“从这以后”“几天以后”“几年以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顺序。
三、 初步感知人物品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那么,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四、 进一步读书,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
同学们谈得很好。看来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沈国华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五、 课堂小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