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童趣》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解析  



张晓明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作者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童趣》选自《浮生六记》,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第一部分(第1节)总叙“物外之趣”。这一节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第二部分(第2—4节)分别写观赏白鹤之图、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从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观察仔细、想象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象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象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象成“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象成“鹤唳云端”;把丛草想象为森林,虫蚁想象为野兽,土砾想象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象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象,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2)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吞”、“吐”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了“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童趣》赏析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



作者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在他的眼中,“夏蚊成雷”,如“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他“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在他的笔下“一癞虾蟆”也成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明察秋毫的观察力,特别是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异思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一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童趣》,是从清代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物外之趣”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把他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使我们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子、以纸盒子作屋的场面和乐趣,那么“我”视蚊为鹤、以草木为林,当然是真实可信的了,而且还能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童趣



张晓明



1.疏通性阅读



(1)一读,读准字音



童稚(zhì)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凹(āo) 凸(tū)   土砾(lì)   壑(hè)   



庞(pá)然大物   虾(há)蟆(ma)



(2)二读,读得流畅



a.在正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b.全班齐读,力求读得流畅。



(3)三读,读懂文意。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每个小组合力翻译一段,要注意三点: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 ②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③你还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教师巡回参与。小组接龙翻译,教师点拨,进行组间交流。教师引导之后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是:加字法、换词法、推断法、查注释法等。



2.理解性阅读



(1)学生再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①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③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才会得到。



第1自然段“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第2、3、4段,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3.探究性阅读



(1)学生研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①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②作者把瘌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朗读并加以体会。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①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②运用夸张的手法,作者将瘌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明观察入神、细致,从而产生了超然物外的乐趣,另外此“庞然大物”也是相对于“二虫斗草间”之“二虫”而言。



4.体验性阅读



(1)学生诵读课文,体会以下问题:



①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羡慕沈复吗?你认同他的“趣”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②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



(2)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适时评价:



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



②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童趣



张晓明



1.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课文,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2.教学实录



师:《童趣》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读过多遍,我想了解一下朗读的情况。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先听老师读第1段。(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1:要注意停顿。



生2:要分出轻重。



生3:还要读出感情。



师:说得很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试试,读给大家听?(3个学生分读2~4段)



师: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1:从题目《童趣》可以看出,应该读出愉悦的情感。



生2:我同意,还可从文中“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中看出这一点。



生3:第1段,还可以是自豪的感情。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师:她读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样的感受。同学们刚刚接触文言文,请你们把它和现代文比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简洁。



师:对,预习提示也告诉我们,是简洁。同一个意思,现代文通常用双音节词表示,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因而语体简洁。比如第1段里的“忆”我们现在说“回忆”,“能”说“能够”,“张”说“张开”。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词吗?



生1:“林”说“森林”。



生2:“兽”说“野兽”。



生3:“项”说“颈项”或“脖子”。



生4:“果”说“果然”。



……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准。有了这种能力,再借助课文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就简单多了。请大家准备准备,说一说文章大意。(4个学生分别讲述4段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流畅。今后还要注意说得完整些。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女生齐读)



生1:是“忆”字,因全文都是作者回忆的。



生2:是“察”字,所有的“物外之趣”都得仔细观察。



生3:是“物外之趣”,全篇都是写“物外之趣”。



师: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了不同词语。不过我们从题目《童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而获得的“物外之趣”。



刚才男生表现不错,我们就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男生齐读)



生:是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



师:对,是戏蚊之趣。把蚊子当做伙伴,做了两个游戏。书上怎么说的?



生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生2: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师:说得好。女生表现毫不逊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全班自由朗读)



生1:写的是“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生2:主要是“草丛”。



师:对,是“丛草之趣”,那又从“丛草”中找到了哪些乐趣呢?



生1:“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生2:补充一下,还有“见二虫斗草间”。



师:大家读得非常细致,真叫人高兴!不过,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生1:因为他视力好,能“明察秋毫”、“张目对日”。



生2:因为他善于观察。



生3:因为他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仅仅如此吗?



生8:还有,他富有想象力!



师:谁整理一下刚才的发言?



生: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师:太精妙了!



师:同学们刚刚度过自己美妙的童年,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物外之趣,讲一讲,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



生1:小时候,我们小伙伴分成两组,玩打仗的游戏。



生2:我小时候,在家里,拿着话筒,当歌星。



生3:我最喜欢过家家,把沙土当做米,水当做油,野草当做菜,做饭吃。



师:通过你们的讲述,我也分享了你们的快乐。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



3.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倘若细细解剖,处处串讲,必然兴味索然,趣味尽失,因此营造“乐学”的氛围至关重要。本课抓住一个“趣”字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定位不是容易的事情,在教学中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着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张晓明)



4.专家点评



《童趣》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授课教师抓住文眼“趣”字把这节课设计成“趣读课”, 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童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虾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引起了学生的同感和共鸣,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施教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引导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学生体验和经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联想能力。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节课得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地朗读、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等);过程与方法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如品味“戏蚊之趣”和“丛草之趣”等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爱护动物、热爱生命的善良品格)。应该说,这节课恰当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0: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