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绿色生活”满分和优秀作文精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2: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绿色生活
仰望天空,忽然感觉到白云有了夏天的痕迹;俯看绿地,忽然感觉到在年华里,我们失去的不只仅是一种心情。叹一句,绿色生活,你在哪里?
是谁蹙眉对日,三更听雨后,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是谁梧桐相望,看飞驰的汽车,扬起了黄色的沙粒;是谁倚栏杆处,感叹着城市中再也不会有绿地。原本属于我们的绿色的梦,现如今,究竟被藏在哪里?是否已经醒了,对着钢筋水泥的城市,绝望的低泣?
犹记,那些流连在乡村中的儿时的回忆:绿油油的稻田,湿漉漉的空气,河流恬静地淌在河床上,做着甜甜的梦。阳光明媚的有些奢侈的午后,躺在奶奶家门外的场上,听奶奶哼着不知何年何月带着泥土芳香的歌谣,听花开的声音,听叶绿的呢喃,听……于是不知从何开始,淡淡的倦意,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很久了,久到忘记当初是醒着,还是睡着,是哭了,还是笑了,依然深嵌在回忆深处的绿色却蔓延开来,弥漫到整个生命中,无数条路上。
终究,还是结束了。乡村已在时代的车轮下消失殆尽。自然是我们的邻居,而我们却以邻为壑。
阳光,透过无数烟尘,来到我的身旁,我已感觉不到一丝明媚。此刻,我在城市的边缘,回忆悬浮在远处的烟囱上,污浊不堪,仿佛成了身外之物。这真是家乡吗?树在哪里?草在何方?我儿时的伙伴都已搬到城市的中央,那里有人造的绿地,那里有人造的花园,可那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绿色生活吗?可为什么,我竟再也闻不到只属于泥土的芬芳?
夜空下,城市是恬静的,至少相比白昼是这样。几点残星,一轮孤月,在灯火通明中,上演着最后的清韵。站在街边的梧桐树下,我贪婪地呼吸着这座城市中仅存的一点绿色。
恍惚间,我仿佛听见鱼儿说:没有谁能看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污水中;鸟儿说:没有谁能听见我的呜咽,因为我在市声中。突然之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在所有的朝花夕拾之前,所有的绿色都融入时间,在城市中再也捞不起一丝纪念。
时光是辗转的希望,罅隙里枯萎的悲伤,都化作绿色的梦,沉沉地睡去,远方,不知何处,那片最嫩的绿叶,在尖叫……
【简评】
这是一篇思路绵密、语言精致,情感真切的抒情佳作。开篇不俗,仰天俯地,叹问:绿色生活,你在哪里?直击“绿色生活”当下已逝的沉痛实际。作者诉说工业化迅猛袭来的变化:乡土家园已成回忆,烟尘弥漫中人造绿色是多么可怜,夜空下,“我”只能贪婪呼吸城市中仅存的一点绿色。“绿色”已然是梦,将来梦亦难寻。这种感伤有着悲天悯人的感染力,深合“绿色生活”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对自身困境的反思与自赎要旨。令人拍案叫绝的还在结尾:“远方,不知何处,那片最嫩的绿叶,在尖叫……”嫩叶有情,呼唤绿的权利,是警示?是呐喊?是哀鸣?一叶之鸣,发人深省。(严龙文)
绿色生活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题记(辛弃疾《贺新郎》)
不久前,江苏省政协组织编写了一部书,书名就叫《我见青山多妩媚》。那是一本反映绿色生活的诗词选,古色古香。而这个考题,更是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绿色的关系。
好一片妩媚的山啊!春则草长莺飞,夏则草木丰茂,秋则层林尽染,冬则银装素裹。好一湾妩媚的河啊!渔舟唱晚,波光粼粼,沉璧影静,岸芷汀兰。这是一片被范仲淹吟诵过的山,这是一片被欧阳修游历过的河,这是一片被毛泽东注目过的土地。绿色的生活,徘徊在这一抹醉人的绿色中,美不胜收。
与绿色为伴,眼眸永远也不会染上世俗的尘埃,心底也会被涂上暖暖的亮绿色。范成大归乡,见乡人收割稻子的场景,看到那幅绿色生活的画卷,咏出了“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的名句。想想看!想想那种充溢绿色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动物与人和谐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令人神往。
我看到了妩媚的青山,青山也看到了妩媚的我。热爱自然,赞美绿色,绿色生活其实很简单。张大千笔下的山河,有种摄人的美;毛泽东笔下的山河,有种壮阔的美;而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有种窒息的美。那神的一滴,让青山让自然看到了作为自然长子的人类的妩媚与多情,热爱与赞美。人与自然,自然与人,自身就应和谐共存,自身就应绿色地生活。
既已绿色生活,既已诗意栖居,人类就应停下那只贪得无厌的手。我们再也不忍见哀号的藏羚羊,再也不忍见流血的海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10:2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