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5-20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二)有价值数学的概念定位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有价值”的数学应当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那些对学生来说有如“天外来客”般难以琢磨的内容,那些必须通过高强度训练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就没有人人都要学的必要。
就内容来说,“有价值的数学”应包括基本的数的概念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信息处理、数据处理有关的统计与概率初步知识等等,还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观念与能力,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等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应当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价值的数学”不仅是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用的数学,而且是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二、由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引发的几点做法
《课标》在安排学习内容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一)数与代数
做法1、力求避免单纯的为计算而计算,设计结合具体情境的计算问题。
例1:据有关科学研究一个人的身高75%取决于遗传因素,25%取决于环境因素,曾经有过许多预测公式,对儿童对他成长后的身高进行估测。
公式1:h=(h父+h母)÷2(儿子和女儿都一样)
公式2:h儿=(h父+h母)÷2×1.08
h女=(h父×0.923+h母) ÷2
提供上述信息,让学生调查验证(完成下表)哪个公式更精确。
例2:在学习了“年、月、日”知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一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
①500分; ②500周; ③500时; ④500月
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这样在一定情景之中,让学生愉快地、自觉地计算,从中也体现出计算题少有的应用性,从而使我们的计算题不仅仅只是数学形式上的训练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
做法2、算法多样化与最优算法的有效结合
《课标》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分别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已引起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广泛注意,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始探索如何落实、贯彻算法多样化的这一数学理念。
可正因为这是一项新的改革措施,难免会出现一些只追求形式的状况。例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264+678这一类多位数加法中,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由于三年级学生对数的组成比较熟悉,加上教师的引导启发,结果出现六七种算法。
①264+700-22
②264+680-2
③200+600+64+78
④260+670+4+8
⑤200+600+60+70+4+8
⑥列竖式从个位加起
……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也就鼓励学生各取所好,布置几道课堂作业,却发现有些思维稍慢的学生,提笔不知所措,不得不东张西望,跟着做得快的同学写计算过程。一堂计算课就这样结束。对于这样的教学你认可吗?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比如前边有一条沟,下面架着桥,我们是可以领着学生从桥上过去的,可我们因为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当出现学生非要去钻那条沟时,而我们就让他(们)钻到沟里去了。
那对于《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我们怎如何理解?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优的算法?笔者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优或较优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教师要做的仅仅是如何从学生的算法恰当好处地做到算法多样化与最优算法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优或较优,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自我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真正是数学体现价值的魅力所在!
做法3:重视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
计算器和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从基础教育的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来看,数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已不再是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而是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在碰到一个涉及实际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需要进行什么运算,依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这些运算,也就是通常说的列出算式,即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而计算的问题完全可以让计算器或计算机“代劳”。当然,这里无意“砍掉”必要的计算。事实上,要理解运算的意义,不可能离开必要的计算。同时,用计算器计算时必须加强估算,这也需要有一定的计算能力作保证。
例如:任意给定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学黑洞)
又如:在存款方案中,哪一种方案更有利时,可以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各种方案所得的利息,像10000元存三年的情况:
方案一:定期存三年;方案二:一年一年存,连本带利存三年;方案三:先存一年,再存二年;方案四:先存二年,再存一年。因为银行利率往往是一个不容易计算的百分率,加上实际人们去存钱时,也不一定是像整万元的数额,所以如果让学生用笔算解决这个问题,既化时间,又收效不大,而使用计算器则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体现出数学的价值。
(二)空间与图形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与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形直观、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制图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几何方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数学教学研究和改革不断深入,实践证明,不断改进几何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刻苦学习确实能掌握一些平面图形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大量的调查也表明,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又具有“双刃剑“功能: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状况不改变,“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就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2000年上半年,鄞州区五年级数学期末试卷中,有这样一题:
计算图形的面积
①已知下图平形四边形中一条底边上的高是20米,求出图的面积。
对于学生完成此题的正确率,笔者曾经对全镇作过统计(见下表):
班级 | 五(1) | 五(2) | 五(3) | 五(4) | 五(5) | 全镇 | 正确率 | 36.73% | 6.00% | 19.64% | 5.50% | 0% | 13.60% |
统计结果令人吃惊,不仅各班的正确率不高,而且其中五(5)班没有一个做对,绝大多数学生列式为25×20(正确列式应为18×20)。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