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9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3》教学设计优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习作3》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和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课前准备
   1. 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 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 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 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 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 拿出自身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考虑: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局部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发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 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 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假如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假如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身带来哪些快乐,增加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褒扬。
   4.誊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2: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3》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本次习作要与学生的观察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交流搜集到的树叶进行写作。写作训练中要注意指导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同时要抓好重点,将树叶的名字、颜色、形状具体地介绍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和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的植物的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难点: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对策:组织学生在习作前进行充沛地观察。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搜集树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秋天到了,秋姑娘给我们发了请柬,那就是树叶,你们收到她的请柬了吗?
2、你收集到了哪些树叶?
3、在我们地课本上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它同学边听边考虑:本次习作的要求有哪些?
2、学生讨论,教师相机板书:形状、颜色。
3、学生拿出自身搜集的标本,边看边考虑:你最喜欢哪种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给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的哪些特点吸引着你?
(2)叶片、叶的边缘、叶脉、叶柄各有什么特点?
(3)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它作介绍?
(4)想想:在介绍过程中,怎样使语言更加吸引人?
(5)你知道枫树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6)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树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发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树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假如你还想把其它树叶也写下来,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讨论。
3、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顺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4、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5、开头可以怎么写?(写秋游时看到树叶的总印象)
6、结尾可以怎么写?(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身带来哪些快乐,增加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秋天的树叶
总——分——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抓住重点,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2、让学生能按一定顺序写,做到有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对本次作文的要求进行回顾,对自身的习作进行合理地评价,改正作文一些错误的地方。
教学准备: 有关佳作
教学过程:
一、概述本次习作情况
  本次习作,大局部同学能针对作文要求,做到突出重点,从叶子的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写,语句通顺,层次清楚。缺乏之处在于描写时,没有按一定顺序写,局部同学语句不够生动具体,衔接不自然。
二、佳作欣赏:
秋天的树叶
不知不觉中,秋天到了。秋天是一个画家,拿起画笔,在浓绿的树叶上轻轻一点,顿时,树叶变得五颜六色,绚烂多姿。
枫叶开始发红,渐渐地,绿中带红,红中泛绿,到了深秋,红得发紫带黑,光彩夺目。远看,犹如一朵朵火烧云,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妖娆。黑红黑红的枫叶犹如一团燃烧和火焰,仿佛被细心地剪过,谁说只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秋风也能裁出巧夺天工的枫叶。这些枫叶在空中飘飘悠悠,好像成群飞天翩翩起舞,又似天降花瓣,也如一场红色的雨,洒落在地上,形成一个个火红的枫叶地,慢慢地,飘落的枫叶笼罩着漫山遍野,像铺上一层红艳艳的地毯,踩上去“嚓嚓”作响。我随手拾了一片,好美呀!枫叶的叶柄不是很长,但却红得发亮。它分出五条大的叶脉,似乎是一个手掌。一条叶脉又分出许许多多的小叶脉,随时为叶片输送养分,整个叶片分部,好像一个地方支援中心,给大树水份。枫叶的反面也是红艳艳的,不过比正面要淡一点,叶脉在反面清晰地露出来,密密麻麻,像文字似的,仿佛是秋姑娘写的祝福语。祝大地五谷丰登,神州兴旺!飘落的枫叶经过一段时间会变成养分,孕育新的生命……
秋天的银杏叶也分外美丽。一片片银杏叶,金黄似金,在阳光照耀与烘托下,格外惹人喜爱,那银杏叶犹如一把把折扇,又似一只舞动双翅的金蝶。梧桐叶则“土乡土色”。土黄、棕绿,可一点也不老土,黄中带绿,绿中泛黄,时绿时黄。捉摸不透。颜色更为奇怪的是爬山虎的叶子,绿、红、紫、黄,几种颜色杂在一起,真是五彩斑斓。
我爱秋天的树叶,它们预示着秋天的到来,预示着丰收,也装饰着秋天,使秋天更加宜人,更加多姿多彩!
三、学生修改习作,同桌互评。
四、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秋天的树叶
颜色
观察顺序 形状 动静结合
(想象)
教学反思:
本次作文重在让学生写好自身搜集到的一两片秋叶,要求写好叶子的颜色、形状。写法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若是几片叶子,那就可以采用有详有略的形式进行表述。一番讨论之后,发现学生能够基本明确这些要点,只是在一些细节处,还存在问题。例如:在仔细刻画叶子结构特点的时候,刻画得相当仔细,但丢失了美感,于是提醒他们要灵活地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详写一片树叶与其他略写树叶之间的过渡显得有些牵强;在语句的表达上还有些不够准确,例如:将叶脉说成茎,将叶柄说成枝。通过讲解与范文修改,大多学生都能交上一篇词句优美的小美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1:53:00 | 只看该作者

《习作3》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共布置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联系剧情领会唱词的弦外之音,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2、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学会联系剧情领会唱词的弦外之音。
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谚语。
难点: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准备: 查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局部。
(1)谈话导入:同学们,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而现代京剧在对保守京剧进行革新的基础上,更讲究唱词的优美和内涵。
(2)(教师放录音)教师要求学生对照题中唱词来听。
(3)教师简介《红灯记》的剧情。(可以出示一些剧照)
(4)学生再认真看唱词,了解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
(5)学生联系剧情来想一想这段话的弦外之音。(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说)
(6)学生在了解弦外之音的基础上,再细读这段话。
2、教学第二局部。
(1) 教师再次放录音,学生对照这段话听。(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
(2) 读好这段唱词。
3、教学第三局部。
(1)指名读谚语,学生交流,理解这些谚语的意思。
(2)教师根据谚语适当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3)学生誊写这些谚语。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和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3)教师重点指导“郊野、碧蓝、嫦娥”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 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和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幸福》,通过诵读和续写的练习增加积累。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重点:读背《幸福》,通过诵读和续写的练习增加积累。
难点:学写毛笔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诵读与感悟)
1、读背《幸福》。
(1)指名读题,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问老师、同学。
(3)教师范读。
(4)学生讨论“幸福”在文中的含义,理解着去读背。
(5)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2、拓展。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这个结论。
(2)根据得出的结论,学生自由讨论“河流、蜜蜂、小鸟、我”的幸福是什么。
(3)按学生讨论的结果来续写。
(4)学生将自身续写的局部跟原作连在一起诵读,感受两种文字在读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谈感受。
3、审题。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虎字头、病字头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虎、病”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协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缺乏,进一步纠正。
和: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采蜜,虽然只是为了那一点点的花蜜,但是,它们会不远千里地飞向开花的地方。它们的辛苦劳动就是为了酿出那一丁点儿甜甜的蜜,让人们吃后感觉到一丝丝清凉。所以,它们整天都在“嗡嗡”地歌唱。
河流的幸福,在于给人们供应水资源。在夏天,气候干燥,让人热得受不了。自来水工厂的工人就从小河里提取出清水,来给人们解渴、消热。所以,小河整天都在“哗哗”的流淌。
小鸟的幸福,在于在树丛里捕获害虫,让果树茁壮生长;让人们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有收获。所以,鸟儿总爱在大树上自豪地放声歌唱。
我的幸福在于在学校协助同学,哪怕是借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虽然是那么微缺乏道,但我会因此事而感到快乐。所以,我总是在幸福的海洋里自由飘荡。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教学目标:
指导时,要特别注意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拒绝。
在拒绝时要有礼貌,说话在得体,说话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等。
教学重点、难点和对策
学会拒绝他人。学会拒绝他人时语气要婉转。
教学准备: 准备好几个生活情境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结合口语交际的话题“学会拒绝”作启发谈话。
同学们,当他人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你去做力所不能和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读题中所列的三种情况。(考虑怎样去拒绝)
(2)分组分问题练说怎样去拒绝。(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分角色练说)
懂得拒绝
弄清拒绝的缘由
拒绝时要态度诚实,理由充沛
(3)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扮演,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扮演。
(2)评议小结。
板书设计
懂得拒绝
弄清拒绝的缘由
拒绝时要态度诚实,理由充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4: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