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1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芦花荡》课后反思(力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身手,在万亩水塘里穿越,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测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发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流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发明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身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研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芦花荡》课后反思二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溢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偏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示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偏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掌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7:00 | 只看该作者

《芦花荡》课后反思
教《芦花荡》一课时,我注意到文中这样一段话: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安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依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身高兴也使他人高兴的事情。
  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引起了我的考虑。教参中说“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的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从这些话可以看出,教材编者显然是把“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看做课文的文眼,由此引导学生鉴赏小说人物。事实上不少优秀教案也正是根据教参的意图来展开教学的。
  但在我看来,这个句子似乎有些多余或者说它放错了地方。因为从上文的那句“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安全”,我们就能隐约感觉到老头子过于自信,下文中又描写老头子过封锁线“就像一个没事人”,而且不阻止小女孩洗脸,甚至在小女孩说大女孩受伤后,还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一切都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一个自信乃至有些自负的老头子。假如再加上这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就显得有些多余。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孔子曰:“情欲信,辞欲巧。”孟子曰:“智譬则巧,圣譬则力。”这些话都说明一个道理:文学作品应以曲巧取胜而不宜平铺直叙。而“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总结人物性格的话由于出现过早、概括过于直白,使得后面的叙述变成了对这句话的印证,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表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话是完全可以去掉的;假如不去掉,也应将它后移,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防止读者对人物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那么,这个“迷路的句子”的“家”应该安在哪儿呢?
  我决定还是把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来探究。以下是该问题的教学片段。
  师:人有时会迷路,课文里的句子有时也会“迷路”。对于“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教参认为是小说的文眼,全文的情节由此生发,至关重要。我认为这句话完全是多余的总结,可以去掉。也有人认为可以保存,只是这句话“迷路”了,应该把这句话后移到大女孩负伤之后再出现。你同意哪种看法?你能给这个“迷路”的句子找到温暖的“家”吗?
  (学生大概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新鲜,也觉得这样的表述很有趣,很多人都微笑着,然后很快投入对该问题的考虑。大概五六分钟后,陆续有学生要求发言。)
  生:我认为这句话应该保存。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使全篇更加流畅。写文章没有必要处处都含蓄,有时候直白一些,读了会感觉比较轻松。
  生:我觉得可以去掉。没有这句话上下文也很通顺,而且从课文的情节完全可以看出老头子的性格,既然这样何必保存呢?
  生:我认为应该保存。这句话是对老头子性格的概括,正是这句话,情节的发展才显得更加合理,下文的复仇也似乎更合乎逻辑。我感觉这句话是文章的伏笔。
  师:没有这句话情节的发展就不合理了吗?
  生:(想了一下)也合理。
  生:我喜欢这种简单明快的风格,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我也赞成保存。
  生:我觉得作者把人物性格提前总结出来,完全就是把读小说的人当成小小朋友。读到这句我已经可以猜到下面肯定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继续看下去果然坏事了,感觉这句话把文章的悬念都毁掉了,所以应该后移。
  生:我觉得可以去掉这句话,让这个句子“无家可归”。(其他学生被他的幽默逗笑了)好的小说一般不会把作者对人物的看法直接说出来。比方我们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假如作者开篇就点明爸爸很爱我,对我也很严厉,那文章多乏味呀。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文章的败笔。
  (这个学生平素就颇有见地,他的发言得到不少学生的肯定。)
  生:也不见得。《水浒》里很多人物就是先点明性格的,难道可以说《水浒》就不是优秀小说了吗?……
  师:看来想给这个“迷路的句子”找个“家”还真不容易。这实际上是一个怎样才干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的问题。我还是主张去掉这句话,因为曲笔更能让小说引人入胜。总之,写文章时,总括性的语句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出现在哪里,都非常重要,这甚至可以决定文章的成败。今天的讨论并非一定要为“迷路的句子”确定一个“家”,这个讨论给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可参照的点。
  我认为上面的教学片段值得进一步考虑。从表层看,它涉和小说创作中是否运用曲笔的问题,但从深层看,它涉和小说教学应该关注“讲什么”还是“怎么讲”的问题。
  众所周知,保守小说理论偏重于小说的内容,最关心“讲什么”,主要研究故事的构成要素,即情节、人物、环境。至于“怎样讲”,保守小说理论认为是一个如何表示内容的问题,是一个取决于内容的问题,因而是一个次要问题,无需给以特别的关注。这种理论对中学语文的小说教学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往往一看见小说,就马上打出小说三要素的“王牌”,逐一进行分析。这也导致了小说教学模式化和单一化的倾向。如《芦花荡》一文,教师会讲“情节曲折动人”,“老头子干练勇敢自信”,“环境优美”等。像“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句子,通常不会引起教师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58:0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小说理论由单纯的故事内容分析转向了叙事分析,主要研究“怎样讲故事”的问题,研究小说叙事的规则和方法以和叙事话语的结构和特点。同时,现代小说理论还重视对小说叙事语言进行精细而深入的研讨,引导读者在关注“讲什么”的同时,更注重“怎么讲”和“为什么这么讲”;认为只有这样,才干将小说的艺术个性揭示出来,真正引领学生去感受、鉴赏小说的美。《芦花荡》一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从叙事学角度看,属于“预叙”。预叙是叙述时间的一种倒错,即提前将未来会发生的事件叙述出来。预叙又有明示和暗示的区别。明示的预叙是指叙述人清楚地交代出在未来将会发生的某一具体事件。暗示的预叙则是隐约地暗示人物未来的命运。文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应属于暗示性的。暗示性的预叙何时出现、是否出现均体现着作品的艺术水准,语文教学对于这类句子的研讨从实质上讲是在探究故事“怎么讲”和“为什么这么讲”。
  《芦花荡》固然在“讲述”一个老英雄的形象,可它是怎样“讲”的呢?从“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可以看出,作者是先概括讲,然后再把这种性格融到情节的描述中。这样“讲”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这样讲”?“怎样讲”固然有作家风格的问题,但是否也有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共性呢 ?理解和体会这类问题其实是引导学生由“情节阅读”转向“鉴赏阅读”。
  给“迷路的句子”找个“家”是对小说教学中“怎样讲”这一问题的关注。“家”是否找到了,或者说“家”是否存在,并不是这个教学尝试的终极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懂得故事该“怎样讲”才更富有艺术魅力。事实上,迷路的何尝仅仅只是句子呢?我们的小说教学不也在寻找温暖的“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4 08: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