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夏木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布置】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二、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发生无限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三、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和重音的掌握)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五、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1、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2、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3、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1、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发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 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效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发明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清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2、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3、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2、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3、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七、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示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示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学设计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身最喜欢的图画,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局部布置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学设计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桥之美》优秀教案二
【教材简析】
  此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的一个说明文单元,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结构才刚刚建构。因此根据本文的特点(本文是一篇美学小品文,诗意化的描写文字和说明性的文字相互间出),教学中一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常识。
【课文简析】
  这篇美学小品的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文中具有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我们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文章的语言也极具个性色彩。此处,作者以画家的规范和眼光,从独特的角度发掘了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让我们读者能够从美术工作者的独到的视角,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焕发着美的灵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能根据说明文的常识和小品文的特点去学会自我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⑵ 通过与《中国石拱本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身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由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其作用。
  3、引导学生能对本文的重点语句,学生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手段】
  本文借助两个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媒体之一:有关卢沟桥、宝带桥、赵州桥、风雨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英国的康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乡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小桥等图片。
  媒体之二: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一些问题的提示答案等。
【教和学的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约5分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中所提和的桥
  2、提问:为什么看了这些图片之后,能给人发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之感?
    引入: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画家吴冠中先生,是怎样告诉大家这个答案的?
   ⑴ 欣赏图片。
   ⑵ 考虑并回答问题。
三、整体感知(约6分钟)
  1、提出默读要求:
   ⑴ 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尽量做到不指读,不回读,不发出声音来读。
   ⑵ 对默读的内容要进行最大限度的有效记忆。
  2、 默读课文。
  3、 根据记忆,简单复述课文的内容。
四、细研课文(约10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所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答案提示。)
  1、说明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 从作者的角度看,桥之美主要体现在何处?
     (让学生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点。)
   ⑵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在文画出能表示这些说明顺序的句子或词语。
   ⑶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⑷ 从说明的角度看,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如何?
   ⑸ 本文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试举例说明。
  2、从小品文的角度来提出问题:
   ⑴ 什么是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⑵ 找出文中诗意化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述这些句子中所蕴含的情味。
    ①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考虑并回答问题。
    ② 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以获得其简略的答案。
五、合作与探究
  (约9分钟)
  提出师生合作与探究的问题:
  1、找出文中作者描述桥之美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得出那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则?
  2、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印证这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⑴ 找出句子,并简答文中所出现的三条基本的审美原则。
   ⑵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来印证。
六、整合与拓展
  (约13分钟)
  提出有关课文内容整合性的问题:
  1、文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以画家的规范和眼光,发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发生的美学效果。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品味、感觉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并教给我们一些简单的审美原则如:对比、变化和和谐等,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2、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又是怎样的?
    (概述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从正面举例具体论述桥在外观、资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景物既能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从反面举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相互烘托、相互响应。
  3、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中国石拱桥》的区别何在?试举例说明
    (《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一些难句的情味,例如: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⑵ 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⑶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⑷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小朋友们寻找热闹。
    ① 根据文中的段落中心句,来考虑并归纳本文的主旨和思路。
    ② 从横向对比的角度,即:文章的主旨、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来考虑并回答问题。
    ③ 启发学生:从这些句子在文中的语境、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文中所提和的哪些审美原则等角度去感悟和分析。
七、安排作业
  (约2分钟)
  1、必做题
    研讨与练习一、二。
  2、选做题:
    仿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我校大门之美》的小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学生课后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优秀教案】
一、新课导入
  以桥梁专家茅以升语:“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当重量。把这板凳“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和唐文学家张鷟“望之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从功用与审美两个角度导入,引出画家眼中的桥(吴冠中的几幅“桥”的画),进而简介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为本文感受桥之美作铺垫。
  (资料:吴冠中教授,江苏宜兴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溢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同时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注意这些字词:
    煞它风景 发闷 弧线 拂 纤细 驻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前瞻后顾
  2、从文中找出揭示“桥之美”的句子。
    明确: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注重桥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探寻作者笔下的桥,感受“桥之美”
  1、为了说明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 请大家依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画出。
    明确:
    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结合课文语句注意区分出例子是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说明“桥之美”:
    正面──乌镇芦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铁索桥;反面——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等)
  2、本文第四、五两段有描述桥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桥之美”美在何处。
   ⑴ 品析这些桥,结合文本,用“ 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
     (备: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江南细柳下的桥之美,美在与纤弱的细柳配合的刚柔相济。
     长桥之美,美在与娴静的水面配合的灵动和谐。
     风雨桥之美,美在与险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给人的清闲、自在之感。
     ……
     读好、品好相关美句 [课后练习二] )
   ⑵ 吴冠中先生以具体的阐释启迪我们认识桥梁之美,归结起来,我们在生活中从哪些艺术角度就可以欣赏到各种桥的美呢?
     明确: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桥的形象是否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 )。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与《中国石拱桥》之比较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五、作业
  1、收集有关桥的诗文,了解了解文人眼中的桥。
  2、请模仿《桥之美》的写法,写出你的“ 之美”。
    (注意:用描写抒情语言抓住事物某方面特点,抒发自身独特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13: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