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掌握得比较好。
陋室铭
设计特点: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这8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示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劣形” 5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身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身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出自身“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身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标明作者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志向)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唯吾德馨)
(讲析中交叉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身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研讨〗
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艺术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和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伸”。四组提问以“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针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梧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了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化。
爱莲说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身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花──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唾弃,以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掌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掌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和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 玩弄
鲜:xian 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自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坚持住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示了它朴质的品格 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示了它的正直。“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和比它高之物。“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达。“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示了它刚直不阿。“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他人的侵犯,表示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示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身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托物 言志
陶 菊 隐逸者 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