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5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得鹰中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要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示手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管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身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绩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三、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达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
    (回答)室。
    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
    (回答)陋。
    用仙和龙来比?
    (回答)德。
    用名和灵来比?
    (回答)馨。
  6、教师讲解:
    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板书陋室),却用山水(板书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板书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只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臼的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看下文(出示与“草色入帘青”相吻合的山水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终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这是写陋室的环境(板书环境)。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板书:对偶)
  7、提问:苔痕 相对?
    回答:草色。
    提问:阶绿 相对?
    回答:帘青。
    提问:上相对?
    回答:入。
    除了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拟人。
  8、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板书:拟人):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宜人,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出示占人弹琴图胶片)
  9、教师讲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陋室的人物。鸿儒,大学问家。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气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两句也是工整的?
    回答:对偶。
 10、提问:谈笑相对 ?答:往来。
    有相对 ?回答:无。
    鸿儒相对 ?回答:白丁。
 11、教师讲解:
    作者并没有写自身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板书: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烘托(板书:烘托)。主人德才兼备,标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可以推想陋室主人的才德。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板书:生活)。调,弹奏;素琴,没有装饰的琴;金经,佛经;丝竹,管弦乐器,这里指代不健康的音乐;案牍,指官府的公文。这几句是说,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两句用了正反虚实(板书:正反虚实)的写法。
  12、提问:哪些是正面描写?是实写?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提问:哪些是从反面描写?是虚写?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提问:“可以调素琴”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无丝竹之乱耳。”
     提问:“阅金经”与哪一句相呼应?
     回答: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呼应。
 13、教师讲解: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示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终究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身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身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16、教师讲解: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我自己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被后人所敬仰。文章添了这么一笔,再生一层波澜,内容更丰富,主题更鲜明。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标明自身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讲得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孔子的后一句“何陋之有”。
 17、提问:刘禹锡为什么隐去前一句“君子居之”呢?
    回答: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8、教师肯定:回答正确。
    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弦外之音。明眼人──看便知,十分明白,自身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身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板书: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这就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志向。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语引经据典(板书: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托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四、学生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19、根据老师的板书,请在横线上填一个字,标明作者运用修辞力法的目的。学生上台给板书填空。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 引 陋室 对偶 拟人 描 环境
烘托 对仗 夸 朋友 虚实 对比 话 生活
类比 暗含 立 志向 引经据典 表 态度
 20、学生齐读板书。
 21、在板书的每一句后面,再填写一个确切的字,体现本句的中心填写中心词。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烘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22、学生齐读。
 
五、总结全文
 23、教师总结。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烘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身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示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花之隐逸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丰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一起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⑴ 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⑵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⑶ 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
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沛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⑷ 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掌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烘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烘托莲花。
   ⑴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示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烘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烘托他自身。
   ⑵ 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烘托莲的高洁品质,标明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局部,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⑴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偏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 “噫”
   ⑵ 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轻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⑶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① 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② 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说、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说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轻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⑷ 小结:这一局部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坚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依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洁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说、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示出的对贪慕富贵的唾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坚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安排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惜
世 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轻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美
托物 言志教学设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掌握得比较好。
陋室铭
  设计特点:提问设计如行云流水,别具一格。
  第一组提问:
  1、粗读课文后,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这8个字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示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劣形” 5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身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身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出自身“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身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11、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标明作者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志向)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唯吾德馨)
    (讲析中交叉诵读、背诵训练)
  第四组提问:
 15、同学们能交流一下自身的座右铭吗?
 16、同学们愿意欣赏仿铭新作吗?
  ……
 
〖研讨〗
  这个教例的教学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提问链”或一个“问题群”。
  这个教例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颇有个性特点的提问设计的典型。
  很多的研究提问艺术的文章都只是用列举的形式组合一些提问的样式、类型、技巧和方法,我们无法窥见某个提问在全篇课文教学过程中的真切面貌。分析某一个教例提问艺术的文章平时十分罕见。
  现在我们可以试析一下此教例的提问艺术。
 
一、四组提问在布局上的艺术
  第一组的提问意在“切入”,开讲便触和到课文主旨;第二组提问意在“顺承”;第三组提问意在“深化”;第四组提问意在“引伸”。四组提问以“起承转合”,有一气呵成之美。
 
二、16个问题的联接艺术
  这就是本文的文题所点示的“连环问”、“顶针问”的设计艺术。16个问题就像“成梧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形式美妙的“追问”,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
 
三、个体的提问的设计艺术
  有的提问起铺垫作用,有的提问起过渡作用,有的提问起引思作用,有的提问起活跃气氛作用。此中最具艺术的,是不少的“曲问”或“逆问”。例如第5、6、7问,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了课文。它们一反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化。
爱莲说
  本文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古文。本文以花喻人,以花来抒发自身的人生态度。在讲析课文时要抓住“人──花──人”的线索结构来讲。由人引出各自所爱之花,通过对花的描写:菊的因怕污染而隐逸为正衬;以牡丹的富贵为反衬。来写莲花的高洁品质,然后以花喻人,花即其人,来点明题旨。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唾弃,以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的〗
  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掌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理解正反衬的运用。
 
〖重点难点〗
  掌握一些词、语、句,疏通文意;
  领悟本文托物言志表达文章的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课题
  提问:所示之图为何物?
  明确:荷花。
  提问:看到荷花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
  明确:“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板书课题: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进入课题
  提问:标题的“说”字为何意?
  明确:与《马说》中的“说”一样是指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杂文。
 
三、检察预习,翻译课文
  1、打出重点字词的翻译和注音:
    蕃:fan 多
    濯:zhuo 洗
    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
    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亵:xie 玩弄
    鲜:xian 少
  2、请学生口头试译。
 
四、讲析课文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
  明确:三种。
  提问:哪些人分别爱何种花?
  明确:爱菊之人有陶渊明;爱牡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
  提问:为何我只爱莲花?
  明确:“出污泥而不染” 自身出身于不干净的环境却能坚持住自身的清白,体现了莲花的高洁的品格 近墨面己黑“濯清涟而不妖” 虽然在水中洗过南昌不显过于妖媚,表示了它朴质的品格 与上句对映,于不好环境中“不染”,于好的条件下不“骄”。“中通外直” 内心虚心,外面挺直,表示了它的正直。“不蔓不枝” 不枝枝节节,不去攀和比它高之物。“香远益清” 它的芳香并不因为离得远而无,而是将美好的东西远远传达。“亭亭净植” 站得直直的,表示了它刚直不阿。“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容许他人的侵犯,表示了它令人恭敬的形象。
  提问:本文写莲花,为何要写其它两种花?
  明确:菊,开放于秋于不与其它的花同放,表示了它不与世同污的隐逸品格,用来正衬莲花的高洁品质;牡丹是世人皆爱之物,与莲正好相反,用它来反衬莲。这样就更突出了莲的高尚品格。
  提问:本文只是写花之文吗?
  明确:请看预习提示,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以花喻人:菊花比喻隐士;牡丹 比喻追求富贵之人;莲 比喻品行高洁之人。本文对各种爱花之人有不同态度:爱菊者 “鲜有闻”感叹世上真的隐士不多了;爱莲者 “同予者何人?”叹惜世上象我一样的君子就更少了;爱牡丹者“宜乎众”批判现世追求名利之人太多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
 
五、小结
  作者用“菊”“牡丹”正反两面突出“莲”的形象:不染的高洁,不妖的质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可亵玩的清高品格,托物言志,寄寓自身不求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六、堂上作业
七、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托物 言志
         陶 菊 隐逸者 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正衬)
         世人 牡丹 富贵者 众
           (反衬)
         予 莲  君子者 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继续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理解作者坚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时增强个人的魅力。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与时俱进。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了《从三到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提高文化修养,要做到四个“要”。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学习要循序渐进;学习要谦虚谨慎;学习要重视老师的作用;学习要诊视问题,举一反三。)
  2、今天,我们再来读一篇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文章,题目叫《陋室铭》。(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
    (介绍:表示文体的字:说、记、序、铭。/押韵──刨根问底 :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主要目的是警戒自身或者称述功德。本文是属于哪一种呢?(称述什么功德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回忆鲁迅少年读书时的情景,得出古人读书的重要方法──大声朗读。要求大声读──大声朗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突出指导学生读好下列读音、句读。
  3、让学生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
  4、范读。(突出古人读书的韵味,但不必做出古人读书的姿态。)
  5、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出示考虑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看图画、看课文:不放过任何一个词──咬文嚼字)
    (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陈设少:从图画上看,房子确实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摆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 )
    (讨论板书:人品高尚(德馨)、景色清幽、来人不俗、生活高雅)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⑴ (陋室简陋狭小,摆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恬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⑵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身,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⑶ 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六、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赞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身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喧闹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时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七、作业
  1、课外练笔:
    文章美不美,托物言志的写法妙不妙?仿《陋室铭》的文体,练习写一篇《     铭》的文章,可写文言文,也可用现代文。还可以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阅读古文的看法和体会等。
  2、课内作业:
   ⑴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⑵ 解释下列带粗的词: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斯是陋室( )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⑶ 下列句子停顿标错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 下列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主要想告诉读者:陋室不陋,身居陋室,乐在其中。
    B、《陋室铭》,主要讲刘禹锡不慕荣利、喜爱陋室的思想感情。
    C、《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操。
    D、《陋室铭》,通过和诸葛亮、杨子云的居室的类比,表达了作者也想建功立业、不甘寂寞的愿望。
【板书设计】
  人品高尚 刨根问底
  托物 陋室 景色清幽 不陋 大声朗读
  来人不俗 咬文嚼字
  生活高雅 换角度想
  言志 德馨:不慕荣利 不求闻达 安贫乐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40:00 | 只看该作者

《爱莲说》优秀教案(小毅力荐)
【课题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喜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烘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方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掌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示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身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身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坚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只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身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论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协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烘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实际。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论述了自身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局部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局部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说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身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方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实际,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坚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2 12: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