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400|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桃花源记》优秀教案(瞿老师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时布置】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读懂课文大意。
  3、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古今异义、省略成分等复杂的语言现象。
〖教学设想〗
  通过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同学间互相进行试讲的方法,学生基本在指导下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了解作者陶渊明
  教师介绍:
  今天咱们来认识中国古代东晋时一位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生于东晋后期,经历了晋宋易代的变化,当时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少年起就经历了许多政治上的纷扰,出仕到辞官归隐更是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化,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的和不满的。“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后,安贫乐道,乐天知命,清高自赏,消极遁世,多写田园风光,文风清新质朴,恬淡自然,简洁含蓄而又富有韵味。历代都有很多人为陶渊明的诗文作注,其人数仅次于杜甫。
二、解题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三、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1、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2、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四、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强调局部字词的读音
  生字:俨然、阡陌、垂髫、怡然、邑人、郡下、诣、骥、津
  多音字:豁然、衣着、间隔、舍、语、属 答 还 遂
  通假字:要—邀
  一词多义:志、寻、遂
  一义多词:悉、并、具、咸、皆
  古今异义:妻子、无论、交通、绝境、间隔
五、学生两人一组,参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之后请几位学生起立说课文大意,老师和其他学生倾听并纠正他们翻译得不够准确的地方
六、作业
  1、读课文三遍;
  2、整理课堂上找出的几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山口)初极狭,……(渔人)复行,……(山口)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
  2、一词多义:
    舍:舍船(舍弃);屋舍(房屋)
  3、古今异义:
    交通:今义指交通运输,而在文中指交错相通
  4、然:做形容词的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5、同义词:
    悉、全、都、并、一齐、都
  第二:讨论分析:
  1、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明确: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2、文中写初入桃花源 所见所闻,主要写了哪些事物?
    明确:    ⑴ 写桃花源中的环境: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之声。
   ⑵ 桃花源中的人从事的工作、衣着和神态。
  3、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土地、屋舍、鸡犬之类的描写──和平宁静,社会安宁
    人们往来种作──人人辛勤劳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丰衣足食,过着丰衣足食的愉快生活
  4、作者写桃花源的初步见闻,有何意义?
    明确:     与实际生活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实际──桃花源
    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压迫
    人们生活困苦,谋生艰难──怡然自乐,生活快乐幸福
    战祸四起,民不聊生──一派优美、宁静、安宁的景象
    作用: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实际,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实际生活的不满。
  第三、齐读第一、二段,熟读成诵。
  学习第三段:
  第一、引导学生弄清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和一些词句的理解。
  1、着重注意几个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⑶ 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
   ⑷ 辞(村中人而)去
  2、古今异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无论(更不必说)
  3、一词多义:
    乃:乃大惊(就,表前后两个动词的连接)、乃不知有汉(竟,表出人意料之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4、同义词:
    具:详细、一五一十地,表无所遗漏。
    咸:全、都,指热闹的全体。
    皆:都,指人、物、事的全数。
    要:邀请。
    延:迎接、邀请。
  5、翻译段意。
  第二、讨论分析:
  这一段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遇所谈
  1、村中人是怎样对待渔人这个不速之客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这些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⑴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⑵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这说明民风憨厚,人们热情好客,慷慨大方;且家家备有酒食,生活富足。
  2、文中写村中人自云一段话,含有什么意思?
    明确:通过自述,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原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黑暗实际,似乎想给人指出一条出路:要想解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社会。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3、皆叹惋是内容是什么?
    明确:外世人们的生存境况
  4、这段话结尾写“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此话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社会。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人们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5、小结:第二、三段是课文的主干,通过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所见所闻所遇、所谈,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实际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第四段:
  第一、着重弄清以下词句的解释。
  1、便扶向路:向,从前。
  2、处处志之:志,做标志。
  3、寻向所志:寻,寻找;志,标志。
  4、和郡下,诣太守:和,到达;诣,拜见。
  5、遂迷:遂,竟然,终于。
  6、寻病终:不久。
  第二、讨论明确:
  1、这段话是文章的结尾,交代渔人出桃花源后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写渔人回来路上“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或迷路或病终,未能找到这个桃花源呢?
    明确:
   ⑴ 目的是给人真实的感觉,似乎真有其人、真有其地、真有其事、不厌其烦地写,为了使人发生真实感。
   ⑵ 太守想寻找却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也因病而未果,结局的巧妙布置不只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更能激起读者 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丰衣足食的世外桃园。
   ⑶ 作者自身也明确这样的桃源是不存在的,只是自身的幻想而已。
  第三、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实际 的强烈不满,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人们希望解脱苦难过上 丰衣足食的幸福社会的要求,因此,本文既有逃避实际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记叙详略得当的特点。
  2、理解作者怎样描绘出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2。
〖教学过程〗
一、理解作者怎样描绘这个虚幻的世界来寄托他的理想的
  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美好的社会?
  学生讨论明确:
  1、环境美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宁静和平,人们社会富足,丰衣足食,气象升平)
  2、人美:    ⑴ 热情款待外人,民风憨厚,热情待客,和睦友好
     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 交谈: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追求自由和平的社会,厌恶战争,这也是作者精神的寄托和向往)
  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别说在东晋这个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的社会中不能存在,就是现在也找不到这样的世外桃源。咱们就从作者的写法构思上考虑陶渊明怎样描绘这个他渴望的又明知不可能存在的理想境界。
  1、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的同时结合逼真的情境,即以实写虚:
    如:开头点出时间、地点、人物的身分和职业,结尾写到刘子骥欲寻访,而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晋太元年间的名士,与陶渊明为同时代人,这样渲染真真假假的气氛,似乎确有其人其事。
  2、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写出似有似无的仙境。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但没有指出明确的年份、地点和人物的姓名。
    接着写桃花林的无确切地址,仅仅写忘路之远近,小山通桃源,更为奇特,另有一番洞天,而复寻桃源时,标志消失,无迹可寻,虚无缥渺。刘子骥的寻而未果,似带来一丝希望又破灭,成了千古之迷。这个情节可以概括为一喜一疑一惊一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3、为什么作者要虚构出这样的一个虚幻带有理想色彩的世界?
    明确:联系写作背景。东晋统治者的奢侈、严酷剥削,政治接近解体,作者的志向无法实现;当时实行的门阀制度,维护高门氏族贵族官僚的利益,而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却走不上仕途。再加上陶渊明自身不愿攀和权贵,与统治者格格不入,三次辞官,41岁归耕田野,面对纷乱的世道他无力改变,只好发明一个理想的境界,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情趣。
二、体会本文叙述详略布置的特色
  找出详略的布置,分析原因。
  明确:详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来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
  略写: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
  原因: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写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辅助地叙述事件,只需简单介绍。
三、了解其他的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布置】
  两课时。
 
【教学准备】
  音频朗读、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名家名篇大家谈。(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示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括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八年级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身的社会理想。“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身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掌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局部,第一局部(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局部(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局部(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局部(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安排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誊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思想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步骤〗
一、重点研读
  1、揣测积累语言:
    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两点:
   ⑴ 要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鲜──鲜嫩”、“美──美丽”、“交──交错”等等;
   ⑵ 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和一词多义的现象。
     古今异义:
    ① 交通 绝境
      古:交错相通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② 妻子 鲜美
      古:妻子儿女 古:鲜艳美丽
      今:男子的配偶 今:味道好
    ③ 无论 如此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古:像这样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今:这样
    ④ 缺乏
      古:不值得
      今:不够
    一词多义:
    ①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
    ② 寻:
    
      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③ 志:
      做标志,“处处志之”
      标志,“寻向所志”
    ④ 向:
      以前,“寻向所志”
      对着,“眈眈相向”
  2、考虑下列问题:
   ⑴ 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 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
   ⑶ 考虑一下,下列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明确: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外表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原本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实际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读(引导学生提问题来研究,或教师提出考虑题,分小组讨论。)
  1、“乃不只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惊讶。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朝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明确: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3、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示的社会理想?
    (明确: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身的社会理想,也是对实际社会的一种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4、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与世隔绝 无人问津
 
三、教师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解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安排作业
  1、摘抄成语。
  2、背诵并默写全文在家庭作业本上。
  3、预习《短文两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实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朗读、背诵文言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⑶ 掌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布置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1、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桃花!
    谁能用自身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
    (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严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一起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2、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括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示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八年级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实际,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3、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刘子骥 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惊讶。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缺乏: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4、小结:
   ⑴ 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论(连词)
     缘 古义:沿,缘溪行;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⑵ 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志,处处志之;标志,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⑶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刚才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现在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局部(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和辞去的经过。
    第三局部(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⑴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9:00 | 只看该作者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⑵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⑶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⑷ 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 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⑹ 提问: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宁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⑺ 提问: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⑻ 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⑼ 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实际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憨厚;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定,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考虑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实际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身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宁)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0: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