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优秀教案(蕊扬中学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光辉绚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和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布置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示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 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6、具体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局部,船舱就更是微缺乏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假如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顿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示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实际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示了一个一起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依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局部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局部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局部,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备用资料】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和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核舟记》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局部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气,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绩。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广博精深的保守文化的感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协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掌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局部依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掌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⑴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⑵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一起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身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依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身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绩,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⑵ 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局部,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依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反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局部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局部的说明顺序:
     整体—船舱—船头—船尾—舟的反面(局部)
     学生齐读2~5段。
   ⑶ 探究考虑: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依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局部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假如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局部了,先说背景,不只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他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考虑。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测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测下列语句:
   ⑴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⑵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⑷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⑵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陶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⑴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实际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⑶⑷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测。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发明,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扮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示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绩。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考虑;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8:00 | 只看该作者

《核舟记》优秀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绩;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
  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
  2、了解结构形式,说明顺序。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掌握结构。
〖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
  举两个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干识读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路”;
    (屏幕欣赏《孙子兵法》竹筒微雕、鸡蛋微雕)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屏幕显示课题)
二、题解(屏幕显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四、听录音范读,学生朗读课文
五、理清文章结构
  提问:依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
  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
  第1段(总说):
  1、重要词语:⑴ 奇巧;⑵ 为;⑶ 罔不因势象形;⑷ 尝:曾经;
         ⑸ 贻;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绩,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4、朗读:
    第2~5段(分说)
    提问:根据方位词语,这几段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各段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明确:
   ⑴ 空间顺序;
   ⑵ 各段介绍的重点:
     第2段(船的结构)第3段(船头游览者—苏轼、鲁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顶部,题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体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词语。
  2、学生讨论后讲解大意,老师再明确。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确:
    第2段:介绍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读。
七、安排作业
  1、朗读全文,并背诵第2段。
  2、完成阅读考虑题。
〖结构图示〗
  概说核舟之奇巧,引出由来(第1段)
  船体设计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记 详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第3、4段)
  船背技师的题款、着色(第5段)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第6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3 23: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