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3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诗意中学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⑴ 岱宗夫如何 岱(dài)     
   ⑵ 决眦入归鸟 眦(zì)
   ⑶ 白头搔更短 搔(sāo)    
   ⑷ 浑欲不胜簪 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 造化钟神秀 钟:聚集
   ⑵ 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⑶ 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⑷ 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
   ⑸ 荡胸生曾云 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⑴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⑵ 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⑶ 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澎湃、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安排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 近望     
     细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喜笑颜开,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黄昏。逾(yú)走(古今异义):跑。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啼:啼哭。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妪(yù)虽:即使,虽然。衰:衰弱、衰微。备:准备。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啜泣,啼哭。咽(yè)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途。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掌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啊?
    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
  3、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局部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倒霉;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结构:
    开端(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5、了解故事的内容,倾注自身的感情再一次朗读课文。(悲愤沉郁)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一起丰富画面、情节。
  6、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
    凶暴蛮横 妄自菲薄
 
四、作业
  1、 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要求通过自身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合理想象,有一定的环境描写,用多种方法刻画人物。
  2、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五、板书
          石壕吏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社会动荡 不得安定
    老翁:   逾墙走            睡卧不宁
    官吏:   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妄自菲薄
    老妇:   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   缄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二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示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示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发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测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身收集资料,自身品味美点,定会有自身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布置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资料准备充沛。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志向,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实际意义。杜甫发明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实际主义保守,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实际生活的艺术表示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依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身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掌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流露诗人远大志向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示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括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发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示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研究方法:
   ⑴ 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⑵ 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⑶ 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身的感悟。
   ⑷ 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身的观点。
    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局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异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解体。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从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严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 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和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标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昼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标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酷,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考虑,假如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身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只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宁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推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示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青丝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望岳》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
 
【教学重点】
  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
 
【教学难点】
  诗中哲理的理解;
 
【基础知识】
  1、作者生平;
  2、泰山的有关知识;
  3、字音、字形;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讲授新课
  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我们学过很多杜甫的诗篇,下面我首先请一位同学将杜甫介绍一下。师板书: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实际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示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首联远望泰山,表示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示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
    好,读得很好,比开始有很大的进步。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发生如此的情感呢?他惊叹什么,又赞美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因景而生情,这是客观因素;有没有作者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呢?当时诗人二十几岁,这也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志向。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齐读。联系自身的社会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志向的名言名句。哪个同学能说两句。小学时我们学过一首诗《登鹳雀楼》,哪个同学将它背一下?其中有两句诗和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意境相似。哪两句?“
    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这首诗写得很美,下面我请同学来谈一谈自身学了这首的感受。依照“我最欣赏诗中这一句……,是因为……。”格式说一说。
    说得都不错,课后将这首感情背诵。课前,我让同学们找一关于泰山的资料,有没有找到?下面我请同学拿出来读一读。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小结:很好,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东西,我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好,下课。
  2、安排作业:当堂检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3: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