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点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山谷中一座环境优美的小村庄,由于人们靠着手头锋利的斧头将一棵棵树木砍下来,建造房子、制造工具,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但由于过度砍伐,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终于在一场洪水中,小村庄被卷走了
  上好这样的课,有一定的难度,课文的人文性很强,一不小心,就会偏离本质走入歧途,使语文课变味、甚至变质,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们必须对本课以正确的定位。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上好的关键是要给人文性以准确的定位,具体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人类应充分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但又不能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这样的人文内涵,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易理解,如果只是单纯、机械地加标签、带帽子,例如环境保护、生态意识等等,这样容易使语文课变成说教课变成帽子课。因此,人文定位极其重要。教研组也反复进行商量研究,在此基础上,费老师能够以工具性为主渗透人文性,因此内涵是隐性的、感悟的,是在语感训练中感受到的,基于这样的理念,在本堂课上,费老师能抓住了三个手段达成目标:

  1、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觉冲击,如视觉、听觉,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心理震荡,引起兴趣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在课前复习了生字,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并通过图象对孩子形成冲击。

  2、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着手,进一步引起冲突,在学习“树木变成一栋栋房子,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时,首先出示句子,请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孩子回答到:很多树木被砍掉。接着进行指名朗读,教师追问: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都有些什么?再指名朗读,并提问:“还会变成什么?”课堂上,学生回答到:木马,门,玩具,犁子。最后进行了填空训练:(  )的斧头。孩子体会到了:致富、锋利、牢固、幸福。在课堂中,这一填空不仅出现一次,再次出现时,学生又体会到:带来危害,残忍,带来不幸,造孽。在这样巨大强烈的板书对比中,教师板书“一切都没有了”这两个环节的设置使课堂再次引起矛盾冲突,引起强烈震撼和深层思考,当强烈的对比展示在学生的眼前的时候,老师打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这把斧头你想说些什么?这下,孩子们的思路更加活跃了,纷纷回答到:这不是斧头的错,是使用斧头的人的错;我一定会劝他们不要砍了,我们这个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我会多种树,少砍树;这是人类造成的;可以砍树,但人们必须要种树,这样小村庄可以继续保存下去。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斧头中感受到的, 并非教师所强加的,人文性是隐含着的。

  3、教师结课时布置了作业──续写,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达成综合性学习目标,更为了孩子在灾后小村庄的续写中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环保意识。从现象上看,这些环节设置是隐性的、浅层次的,对象是三年级儿童,环保意识必须在浅层的摸得着、看得见中悟到,并不是教师强加的,说教的。我们力求在人文性的目标上能够做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字里行间透过文字的表层理解了深层的含义。


二、正本清源、还其本质

  新课标出来后,为改革课堂教学,转变教师观念等等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几年来,我们南湖国际的老师们在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在热热闹闹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冷思考。语文教学需要创新、需要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但是我们感到是否有一点过热了,走过头了?工具性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而掌握这一门工具,如果远离语言实践活动,那么课上得再好、观念再创新、手段再花哨也是空中楼阁,天马行空。因此,我们的冷思考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切切实实地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活动,这与课标中提倡的观念是合拍的。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加强语言实践活动,是落实语文本质的需要。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我们在费老师《一座美丽的小村庄》中发现了以下几点改革:

  1、词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在复习了“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以后,让孩子们应用这些词说说课文的内容,这一训练是高效的,到成的目标又是多元的。第一复习掌握的词。第二进行有机的说话训练。第三在说话训练中进一步概括了文章内容。课堂不是更优质、更高效了吗!

  2、句的训练。文中“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这一句子训练中抓住两个“不断”,让孩子体会锋利的斧头破坏之大,并抓住了省略号,这是语言训练的空白点,让孩子们进行了说话训练,“望过去再望过去,你会看到什么?”孩子们说:树木会减少,草地会减少,小村庄不美丽了。表面上是补白训练,但本质上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进一步体现人文性,第二,发展儿童语言。

  3、注重语言训练,但更注重的是借助语言进行语感训练。叶老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以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最敏锐的感觉。”语感训练就要靠朗读,在书声朗朗中感受,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抓得比较扎实,“一年年,一代代,不知多少年,多少代,什么都没有了”这句子的朗读引导上是到位的,基本读出了感受。

  4、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而理解和应用语言的形成是课堂上迁移规律的应用,课后,灾后小村庄的读写除了上述人文性的目标外,是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过程,从而培养孩子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在整堂课中,某些句式训练还不够到位。“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应有尽有的家具”时,教师首先进行读,再体会到哪些家具、工具,然后出示(  )的斧头。但是对于“一栋栋、应有尽有、各式各样”这三个词的训练略显不足,语感的训练必须在词语的训练中形成,需要透过文字感受深层次的意思。教师如果能更走进文本,课堂也会更加饱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经验的不足,临场机智不够,因此在结课时,显得比较草率。如果能在最终的朗读中在学习之后有个提高就更圆满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3 06: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