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希望小学“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活动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指导思想:
细水长流,汇成大海。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开展“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开展班级历史故事读书活动,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读书中得到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三、阅读目标:
1、通过开展阅读历史故事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得到中华优良文化传统的感染和熏陶。
2、通过开展阅读活动,积累书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落,并能将这些好的词句、段落运用到习作、日记当中来。
3、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思维广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主题:
“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
五、活动内容:
阅读推荐书目:
《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100个历史故事》(绘图、拼音)
《绘本中国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上下)》
《影响孩子成长的110个历史故事(注音版)》
《历史故事(注音版)——让孩子一生受益的经典故事》
《中华上下五千年》
六、阅读时间:         
1、利用早晨的时间进行经典阅读。     
2、利用早上和下午回到教室的时间阅读。
3、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阅读历史故事。   
4、晚上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      
5、利用双休日的时间阅读。   
七、活动阶段: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
1、每位学生制定个人的读书计划,使他们充分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来读书。如:安排中午的时间,晚上完成家庭作业后的时间,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每天读书不得少于1小时。
2、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读物,慢慢引导孩子扩大阅读范围。
(二)实施行动。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二十分钟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例如,学生选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历史故事,生动地讲给大家听,让大家一起分享。老师和学生一起精读一本书,谈谈读书心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1:56:00 | 只看该作者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引导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知道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读书方法。要求学生将历史故事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日记。同时,把读书笔记贴在班级墙报“学习园地”栏里,供大家欣赏。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在用好教材以外,安排一些相关的读物。这样,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黑板报、讲历史人物故事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通过做书签、读书卡、绘制读书小报、读书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老师则关注每个学生阅读的过程是否有所提高或收获,并从旁指导学生的演、读能力,使学生的演、读能力有所提高。           
八、评价方法:         
1、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在本班开展讲历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评比、历史故事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              
2、每周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的检查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一二年级
《培养孩子博学多才的100个历史故事》(绘图、拼音)
《绘本中国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上下)》
《影响孩子成长的110个历史故事(注音版)》
《历史故事(注音版)——让孩子一生受益的经典故事》

三四年级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系列: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故事》

五六年级的
《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语文课程标准外读物导读丛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学阶段)
《三国演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8: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