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2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整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两首》教学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2:00 | 只看该作者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习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向华莉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反思

上完《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预设与生成。每一堂课,教师都有许多预设,但课堂中呈现的流程和效果是不断生成的,教师的提问基于学生的思维现状而发;学生的思考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学生的结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在教《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前作了一些预设,有了一些预设之外的生成。

一是关于朦胧诗。我的预设是:“这些诗在当时被称为‘朦胧诗’,你觉得朦胧吗?我想在聪慧的我们读来应该一点也不朦胧。所以说我们聪慧嘛,瞧,咱高一8班的同学!”因为学生对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是非常熟悉的,虽然对北岛的“网”比较陌生,但我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了惊讶(好象在说:这首诗就一个字?)。可是这个问题生成的答案却是异口同声地:朦胧!(啧,想表扬一下的机会都没有!)我想怎么又朦胧了?刚才不是理解的好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形的,无形的,有亲情的网,有仇恨的网,有互助的网,有破坏的网,有善良的网,有罪恶的网,密密麻麻,互相交织,愿我们高一11班也织成一张和谐的、有凝聚力的网。然后我提示了这里的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他们又似有所悟。

二是不带感情的朗读。我的预设是: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小节。但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只是朗读,不带感情。当我说“开始吧”的时候,轮到第一个女生先问道:老师,是带感情还是不带感情啊?我说:“不带。”她怀疑自己听错了,再一次疑惑地问道:是带吗?我说:“不带。”怪了!老师从来都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是啊,我也常常这样要求学生,可是结果他们只是读,甚至没有做到“朗”,更别说有感情了。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却又不相信了。于是我说,是不是读着读着就激动起来了啊,可见读诗是需要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诗是人们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这团火焰燃烧着,发出光, 发出热。”你看这光,这热,肯定要照亮我们的吧,温暖我们的吧。

三是让老师朗读。自己读时还是比较用心的。但是投入与结果是不一定成比例的。没有太多的准备,没有足够的功底,显然不够到位,比如语速快了些,停顿时间不够长,比如“祖国啊”一句,感情还不到位,尤其在内行的吴老师面前真是要贻笑大方了。还请吴老师及其他老师多提意见,不吝赐教,不胜感谢。

四是对祖国的感情问题。当我问道“就是那样的“一代人”,他们情系祖国,心忧天下,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诗人将“我爱祖国”这句短短的话语变成一首激动人心的抒情诗。那么,作为祖国的‘这一代’的我们对祖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预设:怎一个“爱”字了得?学生们的生成可多了,有爱,有狠,有赞美,有抨击,有满足,有不平的。我为自己做了这张幻灯片而后悔,也为他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而高兴。

上完一堂课总感觉到许多不足和遗憾。不足之处,尚有许多,不一一历数。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在教师的“圈套”之外,有人会紧张,有人会很灵活,这需要教育机智,也需不断地磨练。虽然,从本质上说,没有矛盾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而分析矛盾解决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提高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诗歌通过联想将两个画面叠印在了一起,诗人只选取两种景物来写,但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大自然的歌手还有很多,大地歌声不断,以少胜多。通过引发读者的想象,丰富诗歌的内涵。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描绘景物不同,但诗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 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 “我发现了     ” “我不理解       ” “我欣赏       ”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要点。教师及时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歌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课后让学生完成小诗:草,还是很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5:00 | 只看该作者
无法预约的美丽

-------《孔乙己》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

    由此,我想了许多。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日常教学中屡屡发生的类似的现象,已经到了反省和必须改变的时候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连绵不绝的大山给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与野花同样沁人心脾,美不胜收。教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忽略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学,非但不能教给学生语文的知识技能方面的东西,反而更不可能教会学生认识和懂得语文学科中所闪现的人文人性的美,认识和懂得文学与人生的审美价值,更不能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身心的愉悦。

    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有识之士已呼吁了多年,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观念不改变,现状永远也不会改变。只有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变,学生的学法才会有所改善。在课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等都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丽的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5-3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课虽上完了,可我的心未真正放下来。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

       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这一直是我的弱项。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语文教师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三课”来准备,我想教者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6: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