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文章 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来参与语文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08:0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努力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披情入文,让孩子走进情境,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品读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走入情境,激发想象

情感因素是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这一杠杆,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入情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动情读。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先用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的画像,再让学生汇报收集到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初步感知邓小平爷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一生。不知不觉间学生对邓爷爷产生崇敬、爱戴之情。此时教师再用一段声情并茂的话语加以渲染,定下“送”邓爷爷的哀痛与肃穆的基调。紧接着导入课文,听配乐朗读,并请学生在最感动的地方轻声读。此时,学生已深深沉浸于文本情境之中。课文虽未展开,爱戴之情、永别之痛早已悄然进入学生心中。

(二)尽情想。在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三亚落日》时,抓住“落日之美”让学生找自己喜爱的句子反复读,欣赏三亚风情、落日之美,其中教师抓住“美妙绝伦”让学生说说在脑海中,三亚落日是怎样一幅图画?之后又让学生听教师配乐读,闭眼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兴致更浓了。在他们的描述中有蓝天、有碧海、有落日,完全是个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人间天堂。

(三)交心谈。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好的。教师适时引导,可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亲近人物,让他们在人物崇高品质感召下,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钱学森》,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体现钱学森人物精神品质的地方。对于钱学森归国原因,可能学生不理解,这就是教学的关键和切入点。首先我让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采取小组比赛形式,看哪组讲得更丰富、找得更准确。有的从人物语言中,有的从心理活动中,有的从侧面进行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时,教师均示以首肯,并引导学生带着无限崇敬之情朗读自己感受深刻的段落,让学生在细读品味中体会钱学森“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谈如果自己处于那个时代,面对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和美国优厚待遇诱惑,你会做出怎样抉择?这时学生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纷纷表达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激发了学生爱国热情,加深对文本内容体验。

二、渐入佳境,启迪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其中“感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朗读是实现这一要求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走进文本。文本是激发学生情感,感悟人生哲理的平台。学生情感的激发需要学生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如教学阅读欣赏课《别董大》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黄云”“北风”“大雪” 体会主人公的心绪变化,想象主人公即将与朋友辞别时,望着那“黄云遮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离愁别怨自然涌上心头。这种情感通过对文本的咀嚼和品味,通过想象,使学生置身于主人公的位置,用主人公的眼光重新审视了眼前的景象,一种绵延的、兴寄无端的离愁便慢慢弥漫在心头,但为了安慰老友,此情却不能溢于言表。通过朗读,学生深深地体味到古诗的豪放、离怨、哀愁之美,从而体会诗人悲戚、豪放的心境。

(二)亲近人物。如《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描述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辱,扬眉吐气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豪迈气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历史的凝重,引导学生“走近”人物,真正去体会到林则徐正义凛然、大气磅礴的豪 迈气概。开篇时,可先请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虎门销烟的资料,让学生体会到鸦片对中国人民和国力危害之重,同时也了解一下林则徐及禁烟时国内外政治背景,全面了解人物形象。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闻讯而来的百姓数量之多,对禁烟是多么支持。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中“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激动”等词语,写出销烟前后百姓激动、振奋、喜悦之情。抓住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虎门销烟”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禁烟运动,更重要的是一次体现民族志气、民族精神的庄严宣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功绩,是他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认真感悟体会。在教学结束时,还以“我站在林则徐雕像前”为题,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加深了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认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三)引导质疑。对于设计的问题力求简洁、连贯、问题之间要有相对联系性,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学生注意力,揪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对于某些文本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应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引导学生想象谈迁写作是会遇到困难吗?会遇到哪些困难?并设计了这样语言训练题:在黄沙漫天的黄昏,谈迁不顾(        ),艰难地行走在(       )……  在大雪飘飞的清晨,谈迁不顾(        ),艰难地行走在(       )……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谈迁不顾(        ),坐在昏暗的油灯下(   )……通过语言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情境中得以全面提高。

三、入境悟情,品味想象

文章思想内容的感知感悟,是通过品读来实现的,这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感悟情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品读中,让学生入情悟境,加深学生理解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启发想象。《海伦·凯勒》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啊,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这段话写了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以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同时在读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小海伦,会怎么样?应该如何读?紧接着让学生有感情地品读。通过这样引导,让学生真正走入情境,深深感悟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给小海伦身心带来的巨大的痛苦。

(二)引发想象。学生想象力的产生,是对某些重点句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展和纵向的挖掘的结果,使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引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加深对语言的领悟程度。如阅读欣赏杜甫《望岳》一诗时,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或教师的具体生动的讲解,学生往往体验不到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和意境,只有引导学生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进行有效的朗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领悟泰山的雄奇壮丽气势和作者气贯长虹、放眼四海、豁达宽广的胸襟,真正体验诗的内涵和意蕴。

(三)激发想象。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文本内容,适当地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主进行描述,营造想象的氛围,激发想象的兴趣。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指导学生看文中插图片断:这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的一个镜头,想象一下他写作时的动作、神态如何,他想些什么呢?司马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忘我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情思飞扬,一个个富有个性的见解如一泓清泉喷涌而出。接着教师又提问:从你的发言中老师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真的读懂了课文。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发现,司马迁就在眼前,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吗?如此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由“读进去”到“读出来”,一个“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司马迁高大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这样,通过语言的描绘和插图的观察与深入挖掘,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和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在品读中情感得到升华。

四、入情化境,拓展想象

(一)立足课堂。课堂是启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想象的主阵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在课堂。通过课堂内容的深化,并进行相关知识拓展,可以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如教学完《永远的白衣战士》后,让学生观看抗相关资料,了解了许许多多与叶欣一样牺牲的英雄人物事迹。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感受。由于有了课文的深入朗读和课堂知识有效拓展,学生始终沉浸在悲痛、感动与震撼之中,课堂气氛自然不言而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体验,全面感知叶欣等人物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崇高形象。

(二)联系生活。如指导读《天游峰扫路人》最后一段后,先指导学生谈谈对老人所谈话的理解;再请学生想像在今后生活、工作中,这句话会给自己哪些帮助,举个例子来说;最后请学生谈谈假如你游天游峰回来后,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内心感受,你希望它能时刻提醒你干什么?联系自己的具体情况说一说。这些问题的预设,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有效实现与文本对接,与生活对接,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

(三)迁移行动。如学习《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列举身边普遍存在的一些危害环境的不良行为和污染因素。结果学生列举了很多很多“池塘河道”、“乱丢垃圾”、“废旧电池”、“汽车尾气”等等事例;接着要学生讨论“今后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纷纷提出一些诸如“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收集废弃电池、制造垃圾处理器”等许多个性化方案。教师对这些方案一一加以肯定。教师有效地拓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加强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本情境中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创新习作,抒发想象

语文学习更是一种语言学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在习作中也不能忘了想象。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如,教学习作《我是——》,我先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我也有一变,你们信吗?”同学们大都微笑着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故意“挑衅”说:“那快变吧!”“我是一棵梧桐树,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的“自我介绍”打破了思维常规,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于是,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还不够好,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吗?”这么一说,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他们的发言也勇跃起来,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秋天,我的叶子逐渐变黄了,不久,‘小淘气们’纷纷和我告别,我们追逐着、嬉戏着,你撞一下我,我撞一下你,直到投入大地的怀抱他们才安定下来……”;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要想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文本人物达到高度默契,需要教师积极有效的激发和引导。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情感因素,披情入文,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张扬自我,在文本情境中充分感悟文本语言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2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