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尊重与权利,突破小学语文课堂──《检阅》课堂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执教】
  武凤霞(河南省濮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国家级语文学科带头人)
 
【时间】
  2005年4月2日上午9时
 
【地点】
  杭州市拱墅区大关小学三年级(3)班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检阅》。(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课前大家读了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一会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读)
  生:我知道了博莱克是一个双腿残肢的小朋友。
  师:(板书“博莱克”)我听到了,你的普通话很规范。这个小朋友啊,是波兰人,读他的名字不一定严格依照普通话的音调字正腔圆的读,应该让他带点“洋味”,怎么读呢?同学们都在尝试,然后纷纷举起手来。教师请几位同学读,各不相同,但读得都很有味道。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博莱克是一位身体残肢的……”
教师还没有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
  生:不是“残肢”是“截肢”。
  师:还知道什么?
  生:知道了是同学们让博莱克参与这一次检阅的。最先拿出好主意的是队长。
  生:知道了博莱克得到了大家的称誉。
  师:观众是这样说的──
  生:(齐声)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这句话可重要了,我把它写在黑板上。(板书)
  生:不只博莱克,所有的儿童队员都得到了大家的称誉──
  生:(齐声)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板书)
  生:我还知道了波兰的国庆节在七月。
  生:我知道了这一次检阅很隆重。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师:从环境的热烈和观众的数量方面体会到了。还有么?
  生:“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多媒体出示这两段话)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这次检阅?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隆重和盛大。
  一生读,声音很响亮。
  师:采访一下,你为什么用这么洪亮的声音来读?
  生:看到这么隆重的检阅我很激动,所以我这样读。
  师:激动得声音宏亮!(走到另一名同学跟前)你呢?
  生:我很高兴。
  生:我很快乐!
  生:我很骄傲!
  师:好。你再来介绍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骄傲。
  (生读,齐读。)
二、走进故事,深入感知
  师:在这一次盛大的检阅中,博莱克和儿童队员们以他们出色的表示赢得了观众的称誉,他们是这样说的:
  生:(齐声)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师:观众为什么称誉他们呢?难道仅仅是因为队伍走得整齐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很多学生举手。
  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知道博莱克得到大家的称誉是因为他左腿截肢了但依然走得很好。
  (很多同学自觉把手放下了。)
  师:大家都想表达这一个意思,对么?好。下面我们就先走进博莱克,去体验一下,他“棒”在何处。谁来把博莱克参与检阅时的情景展示给大家?
三、走进博莱克
  (一生读。多媒体出示带有画面的文字)
  师:我们都来认识认识博莱克吧。
  (生自由读)
  师:看,这位小伙子就是博莱克。看着这拐杖,这高扬的头,这挺起的胸脯,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呢?
  生:博莱克,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
  生:博莱克,你是一个勇敢的小伙子,我要向你学习。
  生:博莱克,我看到你的自信了,你真的很棒!
  ……
  师: 博莱克真的让我们佩服,那就让我们把他介绍给所有的人吧!
生齐读。
  师:有句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透过这个镜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博莱克在训练,他跌倒了又爬起,爬起来再跌倒。但一直在练习。
  生:我看到他的头声流出了很多汗。
  生:我看到他的衣服都磨破了,同学们对他说:“博莱克,休息休息吧。”但他没有停下来,还在练习。
  师:你不只看到了,而且还听到了他们在说话。好!同学们,这一幕幕镜头,一个个场景不只你看到了,我看到了,不计其数的观众也看到了,所以,他们由衷的称誉这个自信、坚强的小朋友──
  生:(齐声)这个小伙子真棒!
  师:我听到了你们发自内心的称誉!
四、走进儿童队员
  师:假如说博莱克是靠他的自信和坚强迎来了观众的称誉,那么儿童队员们呢?他们可是手脚健全啊,走得好是应该的。为什么他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称誉呢?
  (学生一时愣住了)
  师:没考虑这个问题是么?没关系,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我们走进检阅前的那次讨论中,去看看,去听听,去想想就明白了。(出示课文2──9段)读一读,想想自身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在讨论时同学们因为要不要博莱克参与这件事很为难。
  师:从哪儿感受到大家的为难?
  生:从“大家都鸦雀无声”感受到了,谁都不愿意说这件事。
  生:一个队员说:“这是一件棘手的事。”说明很难办。
  生:我从这一段感受到的:“劝他不去?要不把它放在队尾?……怎么跟他说呢?”
  师:是啊,这一段有6个问号,多为难哪。谁能把你的为难传送给大家?
  (生读)
  师:这我就不明白了,博莱克左腿截肢,很不适合参与这次检阅,直接告诉他不就行了么?相信他会理解的,还用为难么?
  生:不能直接告诉他,会伤害他的自尊心的。
  师:能伤害么?我不信。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情景。谁觉得自身能说会道,愿意承当起劝说博莱克的任务?(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剩下的同学和我就是博莱克,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劝说的。
  生:博莱克,你就不要参与了,你的腿截肢了,不能和大家坚持一致的。
  师:提醒我们是残疾人呢!
  生:博莱克,不要参与了,万一你突然跌倒了,会让队伍受影响的,外国贵宾会笑话我们的。
  师:怕我们给队伍、给国家丢脸。
  生:博莱克,你就不要去了,等你的腿重新长出来在参与吧。
  师:我的腿还能长出来么!好了,博莱克,听了他们的劝说心中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自身像一个废人,什么也干不好了。
  师:失望了。
  生:我好自卑!
  生:我恨自身为什么截肢了!
  生:伤心的很,觉得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没意思了,反正我和大家不一样。
  ……
  师:博莱克伤心了,绝望了,自卑了。这可怎么办呢?队长,队长在哪里呢?你可是儿童队的核心啊!你有好主意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生不敢举手,终于有一只手怯怯的举起来。)
  师:好!队长在这里,还是一位女队长呢!想说什么呢?
  生:队员们,假如我们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出示队长的话)
  师:这么好的主意怎么说的声音这么小?来,自信得说一遍,注意是用“洪亮”的声音说。
  (生再读。同学们踊跃尝试!队长的话音刚落,马上有一个队员接口说──)
  生: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这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
  师:你好像是在朗诵,不是说话呀!一名队员激动地说──
  (生说。很激动的样子)
  师: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议论纷纷,有的说──
  生:队长的主意真高!
  师:也有的说──
  生:不愧是队长!博莱克一定会高兴的。
  师:还有的说──
  生: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师:大家都夸队长的主意好,但好在哪里呢?我怎么不知道?谁来帮我解决这个疑问?
  生:队长让博莱克走在第一排,给了博莱克信心。
  生:让博莱克感受到自身和普通人一个样,他们能做的事情,自身也能做!
  师:说得好!让博莱克感受到自身和普通的儿童队员是一样的,这就是队长主意的高妙之处。我知道博莱克也明白大家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在队伍中走得那么出色。我们再来看看检阅队伍中的博莱克。
  (出示:在队伍的第一排……睁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师:看着这整齐的队伍,看着这坚强的博莱克,想着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爱,人们怎能不称誉呢?
  生:(齐声)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五、走出文本,升华认识
  师:博莱克胜利了!儿童队胜利了!看着他们越走越远的身影,一个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同学们,博莱克是不是必需要参与这一次检阅?他还能不能有其他的选择?
  生:不能有其他的选择,因为他是儿童队员,他必需要参与这一次检阅。
  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同意第一种意见)
  师:假如我是博莱克,你们推测一下,我是选择参与这一次检阅呢?还是选择不参与?
  (生几乎都选择参与检阅。)
  但我告诉大家,我选择不参与这一次检阅。我也很爱我的集体,我的国家。你们能推测出来我不参与的理由么?生讨论。
  生:因为你怕自身走不好,让外国人笑话。
  生:因为你怕因为劳累,把右腿也截掉。(众笑)
  生:你怕训练的时候太艰苦,怕自身身体受不了。
  师:是啊,一个原因是为集体考虑,一个原因是从身体的实际情况动身,所以我选择了不参与。你们同意么?
  (生齐口同声:不同意。只有一个同学小心翼翼地说:同意。)
  师:在大家一片反对声中,我听到你的意见和大家不一样,同意我不参与这次检阅。说说你的理由吧。
  生:我怕你太劳累生病了,会耽误学习,所以同意。
  师:谢谢你的理解!握握手吧,感谢你!还有哪位同学理解我?
  (又有两只手举了起来)
  师:同学们,我有充沛的理由不参与这次检阅,但你们却不同意,这不是强迫我么?(生不言)
  师:你们有被强迫的时候么?什么感觉?
  生:星期天,我想和同学出去玩,但妈妈一定要我写作业,我心中很生气。
  生:早上我不想吃饭,但妈妈非要让我吃,我知道是为我好,但我就是很烦!
  师:那我呢?我不愿意参与这次检阅,你们非要我参与,想想我会怎么想?
  生:你会很生气,很难过。
  生:你会觉得同学们不理解你。
  师:我感谢大家给我的机会,但是,你们对我最好的关爱不是强求我做一件事情,而是──
  生:听取你的意见。
  生:让你自身选择自身做什么。
  师:是的,尊重我自身的选择。好了,同学们,既然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那么,《检阅》这篇文章就可以重写。我们无妨做一些假设:假如博莱克参与了检阅前的那场讨论,他会怎么做怎么说?假如博莱克选择不参与这次检阅,同学们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事情会如何发展呢?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的想象是这些出属于自身的《检阅》,我期待着不同版本的问世。
六、走进后课堂空间
  闫学:武凤霞这节课最大的胜利就在于文本的解读逾越了一般老师会陷入的窠臼!可惜,很多人没看到这一点。
  干国祥:整个小语教师要想从旧思想中挣出来,道路是漫长的。说实话,小语教师的阅读能力太弱了,许多老师不读书,许多老师的最高阅读是《读者》,这样的阅读视野已经让他们看不到许多问题了。武老师请我批评,我偏不批评,好像我就是屠夫,专门杀杀杀的。这次,我要学得温柔一点。
  闫学:看干老师此言,想抗议,但还是忍不住一声叹息。其实,有些中学老师连《读者》都不读呢!你咋不说:))
  诸向阳:武凤霞和窦桂梅同时选残疾人题材上课,巧合吗?感觉武的最后一局部是成人解读,教师解读,不符合儿童的心理。对一个残疾儿童最大的尊重是让他享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博莱克最大的愿望一定是参与这次检阅。而且也是他能胜任的。不想参与这次检阅不是此时的博莱克的愿望,可能是长大了的博莱克的选择。因为那时他已经经受了无数正常人的白眼,他不再有自信了。怎么关爱残疾儿童?《窗边的小豆豆》中有精彩的描写。小豆豆协助残疾儿童爬上大树,小豆豆明知不可为,还为之。因为她想让残疾儿童看到他从未看到过的景象。拍转了!得罪了!
  闫学:对正常人和对残疾人有什么不同?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尊重他的选择。在文本之中,博莱克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恰恰应该给他这个权利,他的同学却没有给他这个权利,以为让他参与检阅就是对他的尊重,实际上,在骨子里,这依然是一种歧视。你以为一个儿童就愿意把自身的残疾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吗?假如向阳兄真这样以为,就未免太简单了。
  诸向阳:残疾人运动会是残疾人之间的竞赛,这和博莱克参与检阅不是一回事。我们在看残疾人运动会的时候,你会对哪个残疾人缺胳膊断腿的情况惊讶吗?假如一个健全人出现在竞赛之中,那才是奇怪!
  闫学:凤霞在杭州上这节课时,我们就交流过,对于学生而言,有的学生认为博莱克应该参与检阅,因为他有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权利;有的认为博莱克还是不要参与了,因为参与检阅需要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这对于一个残疾小朋友确实不利。那么,我们没必要把学生的观点强求一致,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与尊重博莱克的选择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吴礼明:这个文本是个伪文本。里面意识形态的内容很浓,不能反映小朋友真正的声音。所以,我觉得武老师的讨论与试图对文本的修改(甚至是颠覆)才有价值。之所以在老师提问时出现众口一词的要求残疾儿童的“参与”,据我所知,目前的小学教育都在强化所谓的“集体意识”这一点。所以,诸向阳老师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而且,为什么一个小朋友(博莱克)在长大后会选择不想参与检阅呢?仅仅用所谓的成人意识的解释是不周的。我想,那个小朋友有可能选择参与,也有可能选择不参与,而且似乎不参与的理由更充沛些。
  诸向阳:博莱克参与检阅真的需要高强度、高密度的训练?这恐怕是老师的想当然。他只要走出精神气儿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可能与全队步伐一致。即使博莱克怕出丑不想参与,也应该动员他参与,因为这可能是他这一生中唯一的机会,经历过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这不是“集体意识”,而是真正为博莱克这个“个人”着想。请看《窗边的小豆豆》(是作者的真实经历,不是小说)中对残疾儿童泰明在小豆豆协助下爬上树以后的描写:“对泰明来说,这是第一次在树上看风景。周围传来阵阵的蝉鸣。两个人都感到惬意极了。而且,对泰明来说,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爬树。”我反对对文本的顶礼膜拜!也同样反对为了追求新意非要叛逆文本!
  闫学:谁能肯定博莱克一定愿意参与检阅?谁能肯定博莱克不会受到伤害,从而使这次检阅成为他今生的恶梦?这是真正的为博莱克着想吗?《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泰明是爬树,爬树和检阅不是一个情境,检阅面向的是观众,而爬树的结果是看到从没见过的风景。泰明和博莱克绝对不是一样的心理。
  吴礼明: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任他人的救世主,指出他人该如何如何。所以说权力意识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从下面的内容可知,博莱克要不苦练都不成的,课文写道:“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位拄拐的儿童队员。” “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身在拄拐。他同全队坚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住检阅台。”
  诸向阳:现在的公开课,尤其是一些有思想的语文教师的公开课,都在求新求异,惟恐被他人说自身的课没新意,不深刻,不大气,没思想。我对小学语文课同意这样的主张:倡简──简简单单上语文课。务本──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求实──真实、扎实、朴实。有度──拓展有度,考虑文本、学生年龄特点。
  闫 学:这些主张自身就成问题。比方“简简单单上语文课”,何为简单?是教法、学法简单,还是思维简单?何为“提领一顿,百毛皆顺”,迷糊:)
  张康桥:不同的语言观下就有不同的语文教育理解。语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核心要素,语言究竟与人有什么关系?我们经常把语言仅看作思维的外壳,表情达意的手段等,其实,语言的实质不是符号,而是存在自身。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在于表述人的存在状态,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而在许多的语文教学中,语言和人一道沦为工具,造成语言的异化(或者说语言本体地位的消失)。我认为武凤霞老师的这节课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但力度不够。正如吴礼明所说,还没有看到这一文本背后的浓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换句话说教学对人“存在状态”关注还不够。先发上去,再说。
  武凤霞:《检阅》是课标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这节课在杭州“运河之声”观摩会上进行了展示。对我而言,课堂自身的成败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可以说从备课到上课都走过了一段比较艰辛的路。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是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当时学生学习得很是轻松,效果很不错。但我总以为,这样的解读还是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没有走出老师们的视野,没有达到我所要达到的高度。于是,就了这个教学设计,重起炉灶。第二次教学设计从“这个小伙子真棒!”和“这些小伙子真棒!”入手,升华检阅的价值,预测达到的效果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建构起这不只仅是一次普普通通的队列队形的检阅,也是一次人性的检阅,更是一次人生的检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从感性的语言文字中提炼笼统,但结果学生学得很累,我也教得很累。试教后,我反思问题之所在,最后发现,是提得太高,教学过于理性化。怎么防止这种情况呢?我继续考虑,继续研究文本。研究中我发现了文本自身存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从篇幅上看应该是儿童队员,但从内在中分析应该是博莱克,因为,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是,文章写博莱克的文字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几十个字。儿童队员在讨论博莱克的问题,却没有博莱克参与。于是,我意识到了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主人公缺失”的问题。博莱克的命运支配在儿童队员们的手中,自身却没有丝毫的决定自身做什么怎么做的权利,这显然是大家对博莱克的不尊重。于是,我又想到了文本的批判。经过一夜的构思,第二天到一个班去尝试让同学们讨论儿童队员的做法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结果,小朋友们毫无“应该让博莱克参与讨论,应该听取博莱克意见”的思想,在我的引导下,许多学生还是有些莫名其妙,短短的二十分钟,让我感受到了批判的辛苦!听课的老师说:“我们平常就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思维的训练,所以学生也没有这样思维的习惯。”感叹中我感到悲痛。……
诸向阳:请注意:《检阅》是小学三年级的课文。在杭州,武凤霞、闫学、窦桂梅的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学生动笔写。写写词语,写写句子,写写段落。学生都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许思想有了,但基本的东西丢了。这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吗?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度的掌握至关重要。
  闫学:非要写吗?非要每节课都写吗?尽管我也让学生写了,但并不觉得每节课都非写不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武凤霞:呵呵。我继续说。有一段时间,公开课前几分钟,大家都要听写几个生词,以显示这是复习的环节;课后都要搞个读写结合,以显示学以致用。这一次尝试的失败让我没有胆量我原来的考虑来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文本批判,于是就开始寻找折中之路。于是就出现了大家在一楼实录中所看到的在文本学习的结尾处引导学生进行的讨论。这一局部的布置老师们的意见也是不一样的,玫瑰、闫学、紫玉几位现场听过和听说了的老师都说,这一设计开发了文本自身所给予我们的显现在阳光大道上的意义,深入到了文本的背后,挖掘出了所蕴含的价值。但也有的老师说,最后一个环节没有意义,因为,在前面对文本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在脑海中建构起来 了“博莱克是自信勇敢的,同学们是十分关心博莱克的,明白了对残疾人最大的尊重是给予他们和大家同样的权利。”,而后面又让学生讨论博莱克另外的选择,人文精神又走到了“尊重博莱克的选择上”,前后矛盾,感觉不妥。每一种意见都有自身的理由,我尊重老师们的每一种考虑。但我依然觉得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十分必要,因为,从濮阳到杭州,几乎所有我上过这节课的小朋友们都有着统一的认识──博莱克必需参与检阅,因为,大家给了他机会,因为他是一个儿童队员,这样的机会他不能白白放弃。为什么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小朋友会有同样的认识?这的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考虑。
  窦明琦:武老师第三个版本的检阅,是对文本的又一次逾越。当完成对“这些小伙子真棒!”的解读以后,她问学生:他们讨论的是什么问题?讨论的时候谁没有参与?为什么不让博莱克参与讨论?假如你是博莱克,对大家讨论出来的结果,你愿意接受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发生了另外一种考虑的方式,生成了一种全新的思想,那就是:他人强加给我,要我做的事情,不一定是我自身愿意做的事情,我有同意的权力,也同样有拒绝的权力。到这里,对残疾人的尊重就不只局限于给他和正常人平等参与的机会了,还在于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选择。翼然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做了,我想,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这都应该是一次挑战。
  干国祥:我反对这样的文本作为教材,更对公开课上扮演这样的文本,假如它出现在教材上,我会告知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文章,目的是什么,但不会怎么学习。所以,我无从批评。武凤霞辛辛苦苦地在沙漠上种水稻,精神可嘉,但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我上次就已经说过。它与《九色鹿》等文本的重新解读不同,经典文本自身意蕴极深,倒是可能以前的上法存在着浅化或者误读,所以我们的阅读不是文本,而是相比过去的解读做得更好。但对于小朋友而言,它仍然是第一次解读,仍然是以学习而非批判的态度面对文本。武凤霞的课作为另一种探索是极有意思的:它测出了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在词语与文本思维上非常胜利。诸向阳的批评,不是针对此课的,针对的是一种现象。我以为解决方案并非是在课堂上写或者做作业,而是充沛利用课堂交流前的单独学习与课堂交流后的提升性学习。教育是一个流,不只是一堂封闭的课。
  闫学:沙漠上种水稻,这个比喻好:)
  徐中华:很好的课。不过这里不褒扬,只提意见:最后一个环节是有必要设计,但在课里出现的太突然,导引似乎不到位。(但这个导引很难,因为这个环节更象是为初中生设立的)这课若能顺利的导到最后一个环节,就近乎完美。又,什么样的文本不能做课文?国祥兄沙漠上种水稻之语过了。
  武凤霞:关于“什么样的文本不能进课堂”的问题我也想知道,但似乎最应该知道的是编著教材的专家,干干假如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倒是一件很值得称誉的事情。
  干国祥:中华兄,你说自身在做课程,且兴趣在课程,可得当心“什么样的文本不能做课文”这句话啊。劣质文本,用接受法,坏了肚子,用批判法,滋长一种不利于幼儿的情绪。年龄,是个重要的因素啊。譬如在华德福教育中,黑白是非式的争论,要到高中才出现。当然,对话地面对文本(同时含欣赏聆听批评怀疑),是从小就应该的。
张康桥:认真学习了武老师的课案,收获甚多,就一些想法交流一下。
  1、这不只仅是尊重的问题,为重要的是伦理的问题,集体与个人,普通人与残疾人的关系问题,在我看来布置其站在队伍的最前面,不只是不尊重其选择,而且是另一种不应该(同情与怜悯),真正的尊重是“你我都一样,平常地生活”(谁说的,我忘了),也就是说不只他有选择权,但同时也要遵守集体的游戏(选择)规则。这一文本透露出的意识既有浓重的所谓的“集体权力”,使个人的权力沦丧;也有明显的另一种以荣誉名义下的“歧视”(这是更可怕的)实质。所以在我看来,教学时,既要解“集权”,也要解“明显的过度关爱”(真正的爱是不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种关爱)。为什么,任何人都有一种道德感,不能因为我而损害规则,这非常重要,当然这个文本所蕴涵的规则是相当不人性的,这就是要“解构”的原因。
  2、是设计理念。解读与设计的联系,我这样表述,不知你认为是否妥当:教师解读──估计学生的解读──立足对话融通教师之读与学生之读──相互分享、教学相长。
  武凤霞:说得好!第一条中关于博莱克参与和站在第一排的问题,有一个我不敢触和的角度,那就是队长这样布置的用意,总以为除了给博莱克机会以外,还有故意的炫耀,站在第一排和站在队尾、藏在队伍中间是一样的道理,而且谁敢肯定这一布置没有钓誉之嫌?同意你的见解。但感觉教学中假如这样走,会越走越远,所以就舍弃了。很同意第二条!
  干国祥:现在可以用《苏珊的帽子》来解毒。
  武凤霞:什么样的一篇文章?没读过,干老师发上来让我们看看。
  干国祥:小学三年级的课文《苏珊的帽子》如下:(从略)
  武凤霞:是的,这样的关爱更无声,没有一点功利色彩。的确比《检阅》中的关爱更值得称道。
  干国祥:绕过地雷,除非你有确定排雷的秘诀。有多少精华尚排除在我们的课文之外?无论是童话、诗歌、童谣、故事、寓言、美文,为什么偏偏要死缠着政治性文本不放呢?我对语文专家们比较失望,至少严凌君(注:语文青春读本的编者)替我打了他们一耳光──所以虽然上次他喝得迷迷的回答我的问题不够精彩,我至今依然到处在替他做广告。还有一个故事,男生的,叫《美丽的光头》。一群男生为了白血病同学全体剃光头的故事,很好玩。好玩,就是这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6 18:01:00 | 只看该作者

  武凤霞:教材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无论真伪,这些课文我们都还是要教的。干干的鉴别能力没有几个人具备,方方面面的约束让我们也没有权利选择放弃。所以,我以为假如因为文本的问题说我们的努力是“沙漠上种水稻”,也是比较偏颇的。作为第一线的老师,搞清楚文本的真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掘这些文本中的积极的因素,如何利用这些所谓的问题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汲取比较全面的精神营养。拙见,请干老师批评!
  闫学:像干老师所说,绕过地雷,可能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
  武凤霞:是公开课上绕过地雷么?但那又有什么价值?协助老师们明白这样的文本如何教学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既然我们无权选择,何不就这一类文本的处置方法作一研讨?建议干老师组织一次研讨,上课内容全是这一类的课文。公开课绕过去,在自身的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鉴别:))干老师的话提醒我们,对于现行的语文教材,要坚持高度警惕。“建议干老师组织一次研讨,上课内容全是这一类的课文。”哈哈,可以想象这个局面有多热闹!闫学你也不要上《匆匆》了,挑一个这样的文本,大家都来上,请干国祥、李玉龙等评课。一定热闹,也很有价值。
  闫学:哈哈,这个不难,我这里这样的文本有的是。相比之下,《检阅》那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8: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