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同学走进文本──《雪》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雪》是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散文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和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示了自身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进动力。
  《雪》虽然是《野草》中色调相对明朗,最适合中同学阅读的一篇,但同学在解读上仍存在较大的难度。
  该如何基于同学的生命体验与可接受程度去实施教学呢?我想,在教学程序上应充沛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深文浅教,由浅入深,让同学走进文本,协助同学在思想上自然内化作者的写作情感。
  首先从文字入手,在作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绘中去感受江南雪的热闹美好与朔方雪的孤独奋飞。然后,在两幅雪景的比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孤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和对朔方雪的赞美之情。再进而走近鲁迅的生命,去感受他那在孤独中仍奋然前行的精神,并以此激励自身去坚强面对今后的人生。
  教学之后,在“如何让同学走进文本”上有以下几点考虑:
  1、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扼守对话的底线、不时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测”。《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同学,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假如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同学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和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示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实际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同学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同学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优秀教案的立足点定位在协助同学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2、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论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随同着一些问题。同学通过阅读考虑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同学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同学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同学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发明性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同学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同学,要获得认识必需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同学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一起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同学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考虑笼统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只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达。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身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实质,所以同学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同学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同学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而不只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3、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同学答非所问”、“同学游离文本”、“同学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和“同学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同学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廓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同学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 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 在同学提和“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同学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同学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同学从“雪的写作背景和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4 21:08:00 | 只看该作者

    就这样,老师针对同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同学开动脑筋,自身进行考虑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同学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缺乏,比方:
  1、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学习“朔方雪的特征”时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征──如粉,如沙和雪的内在气质特征──蓬勃奋飞,旋转升腾,我并没有就此点出“雪的内在气质特征即雪的精神特征”,也没有以此作为学习“雪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依靠原先的优秀教案,不能很好的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优秀教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优秀教案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协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有点难度,必需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协助理解和解读。虽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资料、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和鲁迅的故事,但由于在课堂上没能布置时间让同学在衔接上处置不当,导致多数同学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和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必需要加以克服的瓶颈。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时总结经验,不时克服弱点。我相信自身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4 0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