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式学习,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径
传统道德教育把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为道德认识。现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都告诉我们,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而小学品德的探究式学习,正是源于学生的需要。
小学品德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从自己的意义世界即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确立主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通过收集证据,整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系列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促进道德认识与社会性发展,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动追求意义世界。
探究式学习包括“提出问题—产生初始观点—搜集证据—研究成果展示—讨论交流—质疑明晰—评价提升”等环节。需要、自主、探索、体验是其核心。自主,强调探究的话题源于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强调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养成德行。自省,强调在探究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教育,让德性形成成为学生作为人的素养培养的需要。
选自:方峥嵘. 探究式学习:突破道德核心素养形成的“最后一公里”[J].中小学德育,201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