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人文意蕴,使同学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考虑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在上课前,布置了一次体验性活动“假如我是一名盲人”,让同学蒙上眼睛走路、写字等,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之后组织同学在班上交流自身的体验和感受。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同学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认识恬静
初读课文,考虑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文中的小女孩恬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导同学整体掌握课文的内容,既是阅读理解的起点,又是阅读理解的归宿。
在课堂上,同学纷纷把自身最先的感知表达出来,而且有理有据,如:善良(因为她捉住蝴蝶又放了它。)喜欢春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走得很流畅……)有灵性(能够捉住蝴蝶),快乐,热爱生命,内心世界多姿多彩等等,可见同学初读课文时不但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做到了边读边想,有了一定的读书能力。经过老师的这一番褒扬,同学考虑的劲头更足了。
三、品析语言,探究体悟
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这篇文章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意虽尽而意无穷。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多读几遍,认真感悟,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文贵自得。叶老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测。”所以我在这里细心教给同学读书批注的方法,以使他们学会读书。
同学抓住“恬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体会到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我给他们补充海伦·凯勒的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一个同学又联系生活实际:很多盲人眼睛看不见,但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比常人更敏锐,使同学对恬静的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然后让同学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做动作,一起触摸,一起体验恬静的内心感受。由于课前进行了体验性活动,同学很快进入角色,一起进入了恬静的内心世界,体验到恬静的独特感受。
联系恬静的这一连串动作,同学对恬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句理解得也很丰富多彩。
四、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发明一个属于自身的缤纷世界。”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理解这句话时,同学联系到了自身,也联系到了身边的一些热爱生活的人,但由于阅历所限,同学对那些身残志坚,发明出生命奇迹的人不认识,不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中,幽闭于盲聋哑世界里的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贝多芬:音乐家,失去听力后发明了《命运交响曲》;张海迪:胸椎以下失去知觉,自学成才;智障指挥家舟舟;聋哑世界里的舞蹈家,《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听了这些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或感悟?打开心灵之窗,写下自身的所思所悟。
五、安排作业,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身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誊写下来,背下来。
2、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
《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同学在感兴趣的资助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安排同学搜集资料的作业,正是基于这一指导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