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不仅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而且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通过创设帮小女孩买菜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菜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探究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小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妈妈干家务吗?(干)那么你们帮妈妈买过菜吗?大家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教材11页买菜的情境图)
师:从买菜的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怎样才能知道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呢? 导入新课——买菜。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买菜情境为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小女孩判断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引发学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到下面的探究学习中。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估一估。 课件出示教材11页的第一个问题。 师:怎样估算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反馈,说说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从大家的估算结果可以看出买菜要付的钱数在几元和几元之间? 引导学生明确:买菜要付的钱数比3元多,不到5元。 2.画一画,算一算。 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课件出示教材11页中间两幅图) 小组讨论:如何验证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 预设 生1:1.25+2.41,将两种蔬菜的价钱相加求和。 生2:3.66-1.25,总价钱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钱,求另外一种蔬菜的价钱。 合作探究:怎样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组内的同学讨论,算出这两个算式的得数,在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预设 方法1:利用元、角、分与小数的关系计算。 加法:因为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所以1.25+2.41=3.66(元)。
减法:因为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 方法2:借助画图的方法计算。 方法3:用竖式计算。 师:你是如何用竖式来求1.25与2.41的和的?怎样用竖式求3.66与1.25的差呢?
引导学生明确1.25、2.41和3.66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意义,知道在竖式计算中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3.算一算。 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学生不仅从直观上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更从实质上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