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小括号是学生接触的一种新的运算符号,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小括号的作用和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生会感到枯燥,而且记忆不深刻。基于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1.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从而引出小括号,然后根据每种方法不同的思路讲解小括号的作用及运算顺序。 2.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具体的算式来进行讲解,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印象深刻,同时通过例题的讲解能够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
| | | |
| 1.出示两步计算题(见效果检测1题)。 组织学生讨论:加减两步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交代学习目标,揭示课题。 | 1.明确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 1.计算下面各题。 12+5+40= 78-30-5= 18+30-8= 36-6+20= |
| 1.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教材74页情境图。 提问:你能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吗? 2.生试做,集体订正,说一说每一步计算所表达的意思。 3.认识小括号。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第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引入小括号。 (2)讲解小括号的作用。 4.组织学生再次验证小括号的作用,让学生讨论两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 | 1.观察情境图,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 生:还剩几个星星? 2.学生试做,并列出算式。 生1:10-2-3=5 生2:2+3=5 10-5=5 3.(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尝试“创作”各种方法将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小括号,列出综合算式:10-(2+3)=5。 (2)理解、感受小括号的作用:小括号可以改变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在计算时我们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学生根据讲解再次验证小括号的作用:第一题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第二题是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 2.比一比,算一算。 13-4+5= 13-(4+5)= 7+7-6= 7+(7-6)= 3.计算。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4.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8 79-8+1=70 |
| 1.完成教材7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75页3题。 | 1.说出每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并说说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 | 5.明明有54张明信片,分别送给东东和乐乐7张,明明还剩几张明信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