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课发言 《雾凇》听课感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1:15: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了马艳粉老师讲的《雾凇》第一课时,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她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在课堂导入上,不论是观看雾凇视频还是欣赏我国四大自然奇观美景图,都是一边让学生看,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感叹和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她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2)课堂氛围: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马老师充分的做到了这点。在课堂上,她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地在对话中进行,层层深入。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而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人,真正充当了孩子的引路人角色。不论是哪个环节马老师都做到了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让整个课堂氛围不再死气沉沉,而是生机勃勃,孩子们更乐于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知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

  (3)教学设计:

我更喜欢马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马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有图片,有配乐,有诗歌,从生词认读、生词解释到生字认读、学习生字,从自读课文到指名读难度的句子,从默读课文到思考课文结构框架,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

  美中不足:

         1、导入用时过长,以至于个别环节不能有效展开。

         2、课文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为前期文本理解的够深入,学生读的太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1:16:18 | 只看该作者
《雾凇》听课感受 (二)

                                     史瑞红

   《雾凇》这篇课文在我看来有很高的文学性,但也有很强的科学性,所以在我看来应该说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但值得感动的是,我们备课组里的老师很认真、齐心协力、共同研究,最终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从整体看,马老师的整个教学层次清晰,以“奇观”为核心,先让学生领略雾凇奇观的美,再体会奇观形成的原因,最后由衷的发出赞叹。整课条理清晰,线索明确,课堂结构完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训练。大体过程如下: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抓关键词、看图等指导方法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围绕课文的重点词语来感受这两个条件。由于时间关系,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听完课后,我的总体感受是:

   (1)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景。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马老师在教学中几次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和感受雾凇奇特的动态美。

   (2) 注重说话片段的训练,在教学时马老师出示不同的雾凇图,同时配有文字提示,训练学生片段说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慢慢地、渐渐地、一层又一层”感受作者的用词准确和句子的精炼。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窦老师对这一部分的设计进行了思考,设计的问题有易到难,从开始的找吉林具备条件的句子到品读一些词语到出示填空让学生讲述雾凇形成的过程,一步步有层次。

     通过这次的课堂研讨活动,我从马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也有颇多的感悟。最重要的感受就是阅读教学必须真正到“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完成“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外部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这就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和领悟课文的语言材料,形成鲜明的语感;要重视积累,熟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要反复实践,学会迁移运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1-7 11:16:59 | 只看该作者
《雾凇》听课感受(三)

                                               史瑞红

     听了本堂课,我最深的感受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学语文”。在这里,你看不到课堂的浮躁,老师的“秀”,一切教与学都针对着本学年段的特点。老师和学生们都在追求阅读教学的“言意兼得”,追求语文课堂的“本真”。

紧抓字词教学,层层渗透,达到“言意兼得”

    一、以字入手,感知课题

从课文一导入开始,一个“雾”字就引出了“雷”“雪”“霜”等字,不仅了解到了“雨”头的字之间的关联,还加深了对形声字的特点的理解,同时也习得了形声字的学习方法。一个“凇”进一步加深理解了形声字的特点。于是,一个“雾凇”学生便把音、形、意理解的差不多了。

    二、以词入手,埋下伏笔。

初读课文,检查生字时,老师三步便把生字词扫清了障碍:

1.比较练习

    幕    暮

夜(  )降临

师:该选哪一个呢?为什么?

2、关联理解

凝结   零下30摄氏度

师:这两个字你能读准吗?

(出示温度计)看,这温度表上0度在哪儿?—30摄氏度呢?

0摄氏度时水会——凝结成冰。—30摄氏度时,冰就会结得很厚。

3.检查读音

模样   堤岸   松花江畔  缀满

这些字词教学,看似简单,实则早已扎实有效。通过这些字词课文的内容已初步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了。一个不着一丝痕迹的铺垫。

    三、透过词语,感悟内容,体会语言精妙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尤其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颇带有说明性,另有“饱和”“凝结”等一些科学术语。如果老师一不小心就会把它上成科学课,那么整堂课将失去“语文”这个特性。但是,这一堂课中,老师非常清醒,她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原因之后并没有喋喋不休的告诉学生什么是“饱和”现象,什么是“遇冷凝结”。而是到此停下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与词语来体会水汽是如何过度饱和的。于是,学生一边找一边谈体会一边走上讲台板书,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发现他们竟找出了如此之多又没有重复的词语来,老师适时提点,这就是语文的用词丰富,而这些词是有序出现的,不可随意调换就又是用词有序准确。同时读了这些词,我们眼前能够出现美丽的画面,这就是用词优美。瞧,一个没有多余点缀,而是扎扎实实感悟词语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而且还学会了习作方法,并且能够积累不少的词语,(这就是我所理解的“言意兼得”)为下一节课的写话又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这样一举多得的语文课不是一堂追求“本真”的课吗?

“让学”,思维火花的碰撞,收获“言意兼得”。

“让学”就是我们说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以学定教的过程。在这堂课中,我看到最多的是老师抛出一个话题,于是学生们根据这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证,老师只要在重要的地方进行提点或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活跃起来,课堂生成越来越精彩,文章的内容在这里越来越清晰,意境越来越优美,感情越来越丰富,学生遣词用句越来越精彩,“言意兼得”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获得了。

     当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们现在提倡语文课一课一写,在本堂课中,老师有生字范写却无学生动笔,是否也让学生写一写呢。我们现在虽然提倡“让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教学时间显然无法控制,而且,要真正做到“让学”,显然学生的课前预习要做得充分。如何在这几种教学中达到平衡还需要我们多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0: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