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又重新读了《我们那时候》这篇文章,结合近段时间发生的、看到的和想到的事情,若有所思、感慨良多。
前几天,看到上初中的小外甥在学习,一会摸摸这儿、一会摸摸那儿,心不在焉的。过了一会,我说,“亮,先不要学习了,玩一会或者看会电视都可以,要学就学的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记得,我不止一次重复这些话了,尤其是:“要学就学的踏实、要玩就玩的痛快”,我希望的是,虽然我不断的说,但哪怕有一次孩子听到心里了、领悟了,一次也就够了。但太多的时候,孩子以为我们大人要求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哪怕是装装样子,孩子认为家长看到他是坐在书桌前就是安全的。而看电视条件反射的心中不那么痛快、安心,生怕看到正尽兴时,家长要求:“还不快去好好学习,就知道看电视”,究竟是谁的问题?
我再想,为什么孩子会学的三心二意、玩的又那么六神无主?
回想我小时候,家中兄妹三个,我排行老二,或许是孩子多、家长也没有什么文化,我们就处于“散养”的状态,“功课做完了、尽情的欢乐”,每年到夏、秋季节农忙时,妈妈总说:“赶快帮家里把花生摘了,功课自己找时间做”,每到这时,心里甚是委屈与紧张,于是到了晚上不用谁来催,抓紧时间、聚精会神的做功课,效率照样杠杠的,怕完不成作业老师批评呗!现在想想,仍旧一片美好与留恋啊--我那无忧无虑、其乐无穷的童年!
那时候,我的同伴们大部分还都比较穷,读的课外书基本就是“阅读”和“语文”,还总是一遍一遍的读,记得最深刻的事,一篇《》的文章,我读了很多遍,每一遍还都感动的稀里哗啦,还总是产生许多的幻想,想着想着哭着或幸福滴睡着了,偶买噶,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咋啦?玩的东西基本也都是自创,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鸡毛、塑料袋、铜钱制作毽子;红薯瓤做大绳、揉的尘土飞扬;自己用旧布料缝沙包,里面装过大米、小米、玉米、大豆、麦子,有时还有麸皮;捡人家盖房子的石子玩抓石子游戏,天天练习,比吃饭都认真,一副要战败天下成为无敌手的阵势;连夏天的别人吃剩下的冰糕棍都是宝贝,我曾满大街的找,也曾等着别人吃完丢地上走远了我再屁颠屁颠的捡起来。当年我怎么就那么“傻”,却又那么的快乐。总之,那时的我们,变着花样的“玩”,变着花样的“疯”,总有“捣”不完的蛋、总有想不完的“创意”,也总有许多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不完的“梦”。
反正,直到“疯”到,“你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反正,“功课”是自己的、“学习”是自己的、“游戏”是自己的、“时间”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正因为是自己的,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没有人去督促你完成作业,或者再“有情调”的给你买个玩具啥的,要怎样完成这“短暂”的一生,你自己来设计、去思考吧!
所以,虽然那时年纪小,但我时常“可笑”的思考很多问题,甚至想过到现在我还在反复思考的深刻问题:“我这一生究竟要怎样的度过”“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境界估计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差不多吧。
“快乐的童年”都是一样的。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铺天盖地”、“来势汹汹”的玩具、绘本,但静下心来、反复研究、研读的孩子却不是很多;“形式多样”“眼花缭乱”的媒介、信息,但客观思考者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却不在少数。难道是物质生活的富足引起了精神世界的匮乏?
现在很多的时候,我会比较严厉的告诉孩子要有自己的想法、创意,要动脑筋。不要总是依赖大人给你讲解作业,一定要养成“独立思考”“反复推敲”的习惯,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思考能力”都没有,总是依靠老师或是家长讲解,当时听懂了、也做对了,但在遇到相同类型的题,不知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就像是刚离了学步车的孩童一样,仍然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久而久之,因为你没有“思考”习惯,总想着会有人替你“想”、替你“做”、帮你“解决”,那么,学习时的“三心二意”“六神无主”“囫囵吞枣”“心不在焉”就变成了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到最后,学也没有学好,“玩”也玩的那么拖泥带水、那么不彻底!
李大钊曾这样教育他的儿女: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我想,我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真的、真的希望我的孩子们、我们的下一代,也能真正的度过一个健康、快乐、轻松、单纯的童年。有这种美好而幸福的童年记忆,将成为你一生的财富,伴随终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