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教学工作千头万绪,繁重之至,教师哪里有阅读的愿望和冲动呢?就算勉强读了,好像也没有什么收获。产生这样抱怨的原因是因没有遇到一本好书。如果真的遇到一本好书,我们就会发现:兴趣有了,时间有了,收获也就有了。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著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就是这样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作者说:“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善。”认为教学要立足于内心世界中的其他天地,是需要用“心”来成就的。
反思我们语文老师的作文批改,何尝不是如此啊。试想,读书都不容易引发冲动,阅读学生的习作怎么能产生阅读愿望和冲动呢?批改学生的习作,老师不觉得乏味才怪。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学校规定,作文批改要做到“眉三尾四”,即眉批三处,尾批四行,很多老师不以为然。为了完成这一教学指标,有的教师随便写上一通,大多千篇一律,以此博得检查者的好评,没有一点实际效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师没有遇到好作文。如果遇到好作文了,就会有兴趣去阅读,就会用“心”去批改。如果经你修改过的学生习作在报刊上发表了,不仅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也会让老师感到欣慰。这时,作为老师的你就不会再觉得批改作文是浪费时间了,于是时间也就被挤出来了。
好文章怎么才能遇到呢?那就需要你多多用“心”了,用心去发现孩子文章中隐藏着的灵气。找到了那份灵气,你稍加润色,就可以让眼前很稚气的习作变成可以见报的美文,愉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我批改学生习作时,发现一篇带有孩童灵气的习作,常常会觉得眼前一亮。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到了工作上”,我就把这样的习作收藏到手机里,利用早上乘车上班途中的时间,凝神细读。有时灵感一现,或适当调整一下顺序,或来一处点睛之笔,文章顿时活了。这样的文章大多可以发表,接下来,我会以此为例指导学生。因为文章来自学生的身边,学生便乐于听讲也乐于接受。就这样,班级里想写作文、会写作文的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多起来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批改学生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关键在于,你是否用心。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靠对教师的强行挤压不会有什么成效,因为教学是需要用“心”来成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