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1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秋季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本次考试试卷立意较高,敢于大胆创新;内容活而不怪,重而不偏;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试卷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图文并茂,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填图和空间定位能力,学生能通过对图中信息的获取来解答题目,难度适中;综合题有向高考题型接轨的趋向,是本次试题的大胆尝试和突破,为今后的教学起到导向性作用。试卷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求贴近教学实际,拉近与生活的距离,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渗透新课改,创新与热点。      
    本试题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填序号题,读图分析题几部分,试题以课本为主,注重基础,题型灵活多样,知识覆盖面广,试题题量适中,难、中、易比例适中,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数据统计:
参加考试人数为261人,。及格人数156人,及格率为60%,最高分为98分,高分率为23.20%,平均分数为69分. 这个成绩同去年相比有人长足的进步。   
    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具体表现为选择题的得分率较低,空间想象能力和定位能力薄弱。选择题的第1题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选择B项,对东西半球的范围模糊不清;
    2.读图获取信息和分析能力不过关,图文转换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较弱。
    3.审题不认真,不会利用卷面提示,粗心大意。例如将地形类型写成高原山地。
    4.答题不规范,错别字多。答题中,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如“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表达不准确如“亚欧大陆”写成“亚洲大陆”;错别字多.
    努力方向:
    从试卷上分析,同学们已基本上克服平时常见的错别字,地理术语书写上的失误,但考试行为不够规范,解题技巧也渐进掌握,同学们的分析图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综合读图题作答上,因无法在卷面上直接获取地理信息,增大了中等生的解答难度,失分率较高,同时不认真审题也是部分好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后进生更是无从入手,造成几个班级的差生率较高。每个班均有个别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态度不端正,考了40分以下的低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组织指导。
下半学年,初中地理备课组将认真围绕《课标》,加强备课组工作建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为重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做到:
    一、体会课改理念,切实开展推动教学研究活动。
    1、认真组织学习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重视“读图启发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力求符合中考的读图的题型,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训练和加强。
    3、重点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深入课堂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1、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写教学反思:组织每个教师每节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总结不足,不断积累和提高。
    三、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等途径强调本学科在中考中的地位,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
    四、狠抓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落实,没有交的要联系家长督促,错误的要订正。
    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对相近、易混淆的知识、概念等在复习时进行列表对比,对主干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梳理,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不混乱,能有比较清晰的知识脉络。
    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区位特征等的教学,更要强调“理”——道理、原理,要教会学生用地理专业术语解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成因、原理,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答、答好。
    七.要加强区域地理的教学。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经常是以某一区域为载体来实现的,不了解区域的基本特征,就无法判断它的空间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不懂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就不懂得采用什么治理措施和策略。所以区域地理的教学很重要,平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八.联系生产、生活案例,关注热点问题。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尽量把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对接,与乡土地理相联系。指导学生用地理原理解释身边的或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问题、现象。
    九.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中等和中下水平学生的辅导,提高合格率。要指导学生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避免口语化叙述。书面作业要看清楚每一个字,纠正每一个错别字。做到准确规范,减少失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1 顶2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19:35 | 只看该作者
    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现对本试卷作一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份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济源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一) 、重基础,题简单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15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35分,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 “三级阶梯”到“少数民族分布”、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到“贵州某贫困县地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年成绩表

全学年人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低下率

203
77.7
28.1
93.2
1.5




三、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1小题错误最多的选择C,部分学生因马虎而没把题看完,也有部分学生因概念不清导致都把答案错选为C。第2、3、4、5、6、7、11等小题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8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没有记住自然资源的两个属性。第12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没有记住各铁路线等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

(二)、读图分析题:第1小题判断各高原、山脉等的地形名称。尽管这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许多同学甚至把“祁连山”写成“齐连山”,实属不该。判断我国的三个阶梯以及图中的地形名称,错误较多的是第(1)小题,判断地形:A   高原, C    盆地,D    山脉。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第2小题关于少数民族读图练习,这是本份试卷中学生出错最少的题,第3小题虽然教师在讲授季风时曾经讲过,虽重点强调,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第4小题关于贵州某贫困山村地形示意图,许多同学把第一小问没有答好,比如说问它是什么地形,许多同学没有读图也没有分析地形都包括哪些便胡乱作答,丢分严重。

四、对以后教学的启示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象教学,使学生能从地图上查找在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19:53 | 只看该作者
一、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题型有单项选择题、连线题和读图综合题两类。从试题内容看,注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还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次试卷有助于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地理的习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了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本次试题归结为一下几个特点:1、知识点覆盖面广; 2、重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是认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地理问题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的基本能力就不能升华为综合能力;3、重视对地理图表的考查,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对地理图表的阅读、提取、分析、推理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学好地理的工具。4、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试题综合性强,试题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考查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单分析社会生活、生产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解决简单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初二一班地理期末考试   最高分100分  最低分65分

平均86.4分    优秀率78 %  及格率100%

初二二班地理期末考试   最高分100分  最低分79分

平均分92分  优秀率96%   及格率100%

初二三班地理期末考试   最高分96分  最低分33分

平均分66.8   优秀率29.6 %  及格率62.9%

初二四班地理期末考试   最高分100分  最低分42分

平均分74.2  优秀率36.7%  及格率73.3%

从成绩来看,过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并且第三题综合题的得分率很高,这说明了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试图能力,这也是师生共同努力了一年半的成果,在这次考试中还有一个可喜之处,就是孩子们的错别字现在几乎没有了,记得在期中考试中错别字的现象是非常严重,所以在期中考试之后我将原来的口头提问变为了书面听写,就是为了改变错别字多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在这次考试中有许多可喜之处,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1、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识记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初二三班和四班的选择题的得分率还不是很理想,说明同学们的基础知识还不是很扎实,但是基础知识这一块总体看来还是有很大的提高的。

2、读图分析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个问题主要反映在综合题地34题上,同学们对于综合性的题目记忆的不好,比如说黄土高原这个我国特殊的地形区关于位于哪个温度带位于哪个阶梯等知识点,在平时的学习中都灌输过,但是综合起来去考察的时候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就暴露了。

3、许多学生做题时态度不认真,所答非所问的现象还是会出现,但是这只是个别现象,总体来说还是好的。

三、教师情况分析

1、通过和初二学生的一年了解,已经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在这次考试中发现这个方法已经取得了成效。

2、新课程提倡地理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关注身边的地理,所以这方面定位平常教学工作中的重点,着重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生活的情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在课堂上考察学生基础知识识记的同时,增加了很多读图的环节所以使得这次考试中综合题的失分率较低,同学们的读图能力有所提高。

四、具体措施

初二的学生经过快两年的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工作,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遗忘率高,效率低,各班学科后进生人数偏多,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其他同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下学期我将全力以赴,按学校要求,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竭尽所能,切实可行地开展学法指导,固强扶弱,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效。具体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夯实基础,寻找突破口,全面提高成绩。

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设计,积极进行课前和课后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与同行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

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把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打好基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获取地理知识。

加强平时检测,落实好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细化知识点,注意知识点的比较与联系,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强辅导,使他们更快地取得进步。

二、做好各层次学生的帮扶

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把精力放在中等生的提高及后进生的转化,中等生在把好基础的同时,重点提高他们读图、用图能力,及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同时要在平时提高听课效率,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的地理知识,为中考做好准备。由于后进生人数较多,因此配合班主任先抓好课堂上遵守纪律,适当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树立目标,逐渐学会与人相处,懂得做人的道理,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多鼓励他们。深入到学生之中,收集各种或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调整教学。

三、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初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独立预习和勇于发问的良好习惯。

四、努力提高师德水平,更好地教书育人

本学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教,而且要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不断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多撰写教学论文。

总之,本学期,我将严以律己、脚踏实地,不断地摸索新教学方法,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初三教学以及中考做好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9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