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4 13:29:0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的生长,促进教师的发展。“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的生长提供研究案例,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胜利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份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生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规范的讨论还是课后对优秀教案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生长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示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智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说和传授,只能在个人实践活动中得以表达。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优秀教案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考虑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三、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要处置好的关系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首先要处置好集体备课与个人教学特色的关系。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可以协助教师更好的掌握教学目标,加深对课程规范的理解,是集体智慧、同伴互助的体现,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教师又有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思想这是教师个人风格的体现,是他人无法改变的。一味的根据其他教师的观点来设计自身的教学是不会胜利的,教学也是不能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的,因此教学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集体的智慧和交流应该主要在对课程规范的掌握和课后的交流与研讨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是否有效的达成上,而不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细节的设计上,体现在教师之间合作文化的构建上。
其次要处置好“存异”与“求异”的关系。“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同学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考虑、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防止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效果,或者简单照搬网络中其他教师的优秀教案。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资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搬照抄他人的优秀教案的结果是一样的。
上一页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