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吴益平 时间: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地点:琼海市嘉积三中 课题:《石墨、金刚石和C60》 学生:初三年级学生 授课老师:王海燕 观课老师:工作室成员 一、课前确定观察点 课前,通过阅读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与王老师进行交流,确定核心观察点。 1、探究实验的效果 (1)观察分组实验时,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2)观察实验后,交流分享时,学生的参与情况; (3)观察分组实验时,教师对分组实验的组织指导; (4)观察交流分享时,教师是否利用差异促进思维碰撞等。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效果 (1)观察播放微课时,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 (2)观察分组实验时,实验场景的拍摄、上传; (3)观察交流分享时,实验场景视频展示对于交流的帮助。 二、课堂观察记录 1、教学手段丰富、流程清晰 本节课,依据目标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流程清晰。包括观看微视频、分组实验、交流分享、观看视频、课堂训练等。 2、学生参与积极,探究效果好 本节课,学生分组实验约9分钟,实验后交流分享约8分钟。分组实验时,王老师巡视各实验小组,起到了很好的督促指导作用。苏清霞、傅绘景、陈翠等三位老师分别观察了6个实验小组(36人)的参与情况,统计结果如下: 学生分组实验参与度结果统计 | 实验
| 记录
| 组织
| 观看
| 不参与
| 其它
| 人数
| 25
| 2
| 7
| 12
| 3
| 0
| 百分比
| | | | | | |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每个实验小组均有人组织、实验、观看,但是,仅有2个小组记录实验现象。(原因分析:一方面,王老师并未提供实验报告单;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形成记录实验现象的习惯) 交流分享阶段,学生参与度结果统计 | 发言
| 倾听记录
| 评价补充
| 不参与
| 其它
| 人数
| 8
| 57
| 3
| 0
| 3
| 百分比
| | | | | |
统计结果表明,交流分享阶段,多数学生倾听记录,此为交流的基础。这得益于王老师的有效引导。 8位学生发言,补充评价的学生只有3人。需要优化的是促进“生生互动”。 (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①借助视频资源,拓宽学习视野。在碳元素的三种单质中,金刚石和C60不常见,为此,王老师播放了一段关于“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视频,丰富了学习资源(时长约2分钟),学生认真观看,积极发言。 ②重现实验场景,提高分享效益。实验后的交流分享阶段,王老师将已上传的学生实验场景及时播放,引发了学生极大的热情。同时,有助于其他小组更全面地了解实验的过程与结果,提高了分享的效益。 ③展示微视频,激发学习热情。人类对碳元素单质的认识,跨越了几千年。如何向学生渗透“人类为了认识和掌握揭开物质世界奥秘的钥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历了漫长的征途。碳元素是神奇多彩的,对碳元素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观念。王老师制作并播放了微视频“碳材料发展史”(约2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共同的思考 1、关于“生生互动” 建议: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关注不同小组的实验效果,及时捕捉、展示不同小组进行相同实验的不同结果(通过恰当的组织问题来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刺激反应,激发学生思维碰撞,并给予学生互动的机会。 2、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小组实验场景拍摄、展示、使用效益问题。不仅拍摄、上传要准确及时性,关键在于,如何用好上传的图片、视频(适合才是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