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间的计算》精品导学案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21:1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题

时间的计算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由于时间是十分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开展活动,同时借助模型将抽象转为直观,从而加深理解,突破重难点。

1.利用已有的经验学习新知。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钟面直观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将实践探究作为学生的思维平台,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同时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的作用。

观察钟表,通过数格子,拨钟表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时间计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表

学生准备: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6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1)时针、分针、秒针每走一格或一圈各表示多长时间?

(2)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2.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察本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仔细观察钟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分针走1个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60分钟,也就是1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秒针走1圈的时间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2)1时=60分,1分=60秒。

2.仔细观察,说出本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倾听老师的话,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连一连。

   8:20

   2:00

   1:55

2.填一填。

分针走1个小格是(  )分,这时秒针正好走1圈,是(  )秒。

二、引导探究,合作求知。(15分钟)

1.探究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1)出示钟表,拨出2时,指名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2)2时等于多少分呢?讨论后汇报,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学习教材5页例2。

(1)出示例2的情境图。提问:从7:30到7:45经过了多长时间?

(2)组织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1)观察钟面上的时间,指出是2时。

(2)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因为1时=60分,所以2时就是2个1时,也就是2个60分,等于120分,所以2时=120分。

2.(1)小组观察、讨论两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走动的位置,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汇报方法。方法一:分针从3走到6,走了3个大格,1个大格是5分钟,3个大格是15分钟;方法二: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分),是15分钟。

(3)小组总结方法:可以看钟面,通过数格子来计算;还可以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3.想一想,填一填。

1时=(  )分

4时=(  )分

1 分=(  )秒

3分=(  )秒

2时=(  )分

2分=(  )秒

60秒=(  )分

60分=(  )时

(  )时=240分

4.星期日上午帅帅9:20开始写作业,9:5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5分钟)

1.出示钟面,第一个钟面拨出本节课的上课时间,第二个钟面拨出下课时间,引导学生算一算这节课经过的时间。

2.按要求完成教材6页3、4题。

1.明确要求,自己实践。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星期日下午,小爽在2:10开始看动画片,看着看着她觉得累了,就休息了10分钟,然后又接着看到3:00,请你算一算,小爽一共看了多长时间的动画片?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简单的换算

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把时化成分或者把分化成秒,时(分)前面是几,就是几个60相加。

计算经过的时间

(1)数格子;

(2)经过的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7: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