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洁玲
| 班别
| 六(2)
| 课题
| | | 吴岚
| 听课时间
| 10.20
| 地点
| | 一、揭示课题,复习检查。
1.揭题。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
1.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1)引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无所不能”等关键词语理解句子,感受姥姥剪纸技艺之“神”。
(2)指导朗读。
2.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2)迁移仿写,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3)指导朗读。
3.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1)学生谈理解,说体会。
(2)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标点,体会作者情感。
(3)指导朗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体会和感受。
(四)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进行比较对照,提炼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欣赏剪纸作品。
(六)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1)出示句子:
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2)学生说体会。
(3)引读句段,体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品读课本,体味祖孙情深。
(一)品读“拴”字,体会剪纸的神奇力量。
1.出示句子:
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2.联系上下文理解“拴”字。
(二)研读两幅剪纸,体会姥姥和“我”的深厚感情。
1.说说两幅剪纸的内容和含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剪纸中还能再现哪些生活画面。体会祖孙情深。
(三) 练习写话,深化情感。
1.出示剪纸画面和文字内容:
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
2.学生写话:透过这幅剪纸,姥姥一定有许多话想要对我说,在远方的我,也对姥姥有无尽的思念,请任选一个角色,写一写。
3.交流写话内容。
4.感受文章最后两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学生说体会。
(3)指导朗读。
5.引读最后一自然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我”对姥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总结下课。
| | 1、老师语言有亲和力,感染力,容易让学生入文入情。
2、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
| | 1、缺少深入的挖掘体会。
2、文中“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