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认识和概括。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
一、教师备课规范
1、每学期期初,教师要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努力钻研物理课程计划,熟悉并掌握初中物理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即时把握基础课程改革的脉搏,全面更新教育理念。
2、每学期期初,教师要通读初中物理课本,认真钻研整个初中物理的教材体系。明确教材体系结构、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教学中和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每册教材与其它各册之间的联系及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了解重点、难点。熟悉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及时把握课改方向。
3、及时制订教学计划。
(1)期初应及时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对教学进度作出规划,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发生。
(2)阶段复习、总复习要有复习计划。期末复习提前一周订好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提前半个月订好复习计划。
4、每两周备课组内集体备课一次,确定下一教学单元的教学重点,商讨教学难点的化解方法,明确必须开展的演示实验有哪些;确定练习卷、单元测试卷的编排人员。
5、教案结构为:三维教学目标(新授课)、重点难点分析、课时安排、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复习课教案应包括本章知识结构。试卷评讲课应重点备出学生典型错误及相应的化解策略;重要知识点(习题)的强化与拓展。
6、四十周岁型以上教师可写简案,四十周岁型以下教师及上新一轮新课教师要写详案。简案中应写出重点的强化策略、难点的化解策略,勾画出教学的基本流程。详案应备出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过渡的设计、教学媒体的使用、学生活动的设计等。
7、教师备课必须认真研究、参考现行教材的配套教学参考资料《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及其配套光盘(苏科物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写)、《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苏科物版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编写),及其他参考资料。
8、教师备课必须认真阅读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深广度,掌握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发生过程。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学科态度的因素。挖掘教学内容中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因素。
9、教师备课必须了解学生状况,使教师预设能较好地与学生水平相适应。
(1)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及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
(2)了解学生的初中及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发展水平。
(3)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水平。
10、应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订准确完整的教学目标。每课时各维度的目标不超过三个。
11、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和教学内容,认真确定重点、难点,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强化、突破方案。
12、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1)根据班级状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单向讲授时间。
(2)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倡导探究式教学、发现式教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3)注意与其它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重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鼓励教师制作、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13、实验准备。
另见“第三部分”。
二、课堂教学规范
1、教师应在上课前2分钟进入教室。使用课件的,必须在上课前安装完毕。实验器材必须在上课前拿入教室。
2、教师上课必须讲普通话。教学语言简练、清晰,音量、语速适中。
3、上课时衣着整洁、情绪饱满、教态自然亲切,注意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见解,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活泼。
4、提倡探究式、启发式,反对说教式、注入式。禁止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5、教学目标正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恰当,教学层次清晰合理,方法手段安全有效。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倡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鼓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
(3)注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6、提问学生,应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涉及到。指导对口得法,评价信息及时反馈。
7、板书要有条理,书写工整规范、大小适中。板画清楚准确。禁止随意乱涂乱写。
8、按时上下课,不拖堂。
9、物理实验。
另见“第三部分”。
10、新授课要重视在实验和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建立规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获得规律的方法。
11、习题课的例题要精心选择,难易及综合程度要有层次,例题讲完后要小结,提高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挖掘隐含条件、分析物理过程、勾画物理图象、应用物理规律、掌握解题方法、分析计算结果等方面的能力。
12、复习课要将知识点形成结构,并注意综合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1)复习练习要精心设计,不搞“题海战术“。
(2)要精心研究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上法,提高复习课、试卷评讲课的效率。反对把试卷上的每一个习题都讲一遍。
13、注意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精神,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三、实验教学
1、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是学生实验的必须做学生实验;是演示实验的,视条件及效果,提倡改为随堂实验。要做好教材上的每一个实验。
2、认真准备实验。
(1)同一备课组教师应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要求总务处购买的,应提前两天到一个星期通知总务处。根据能使用的实验器材,在备课前确定好实验方案。
(2)演示实验,教师在课前应做预做一遍;学生实验与随堂实验,教师在上课前应检查实验器材的数量及完好性。
3、演示实验和教学辅助课件等操作应准确、规范、熟练。
4、学生实验中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1)实验课前要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2)实验前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器材、操作步骤和的采集、处理方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
(3)要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变量的显示与控制的设计能力、仔细观察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准确表述实验结论的能力和一定的实验反思能力。
(4)要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器材的能力。在实验结束时自觉收拾、整理实验器材。
5、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时要求学生主动及时上报。仪器破损的要及时登记。
6、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7、鼓励自制教具和小型实验的开发。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1、作业应有课内、外两种形式。完成作业的方式应多样化(笔答、口答、操作、探究、报告、课题研究、小论文等)。提倡分层布置作业。
2、作业量适度,课外作业每天不多于30分钟。
3、要求学生独立、认真、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要规范整洁。作业本上的作业要写日期,不要求画批分格。
4、及时批改作业,全收全批,提倡写评语。
5、计算、说理等作业及测试性作业必须教师批改。巩固性作业中如简单填空、选择等可采取全面批改、部分批改、当面批改、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相互批改等多种形式。由学生批改的,教师应抽样检查学生的批改情况,了解错误情况。
6、坚持做批改记录,积累教学研究的资料。
7、及时做好作业的讲评工作。鼓励学生的独特思路和独到见解,及正普遍存在的错误。
五、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应由学生自主选题,并且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应该分组进行,组内角色要有明确分工。
2、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并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采集整理各种信息,并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或论文。
3、倡导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4、举办上述活动时,任课教师为相关责任人。
5、提倡结合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内容,定期举办适量的科普讲座。
6、不将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时变成以升学为目的的辅导课。
7、积极组织“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
(1)每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学起,组织九年级学生进行小班化的“全国中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在其他时候,各任课教师要积极培养班上的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
(2)提倡竞赛辅导由专人负责,也可以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共同辅导的形式。
(3)竞赛辅导的时间应会同级部及教务处共同确定。每周辅导时间不少于3小时。
(4)负责竞赛辅导的教师要有辅导计划。
(5)负责竞赛辅导的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确定合适的辅导教材;精心备课,按教案上课。
(6)负责竞赛辅导的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的创见,及时反馈信息。
(7)负责竞赛辅导的教师应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交给下一任辅导教师。
六、调研与测试
1、单元新授结束后进行目标达成性测试。由备课组长指定教师出卷。期中、期末测试若由备课组出卷,则教务处或学科主任指定教师出卷。
2、组卷要求。
(1)测试内容应与课程目标一致,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
(2)明确测试性质。目标达成性测试应以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综合性测试要注重考查学生能力水平,实验的分值不小于40分。按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测试性质例题,不出偏题、怪题。
(3)试题的难易和题量要适当,文字和图表要规范,内容和数据要科学,运算结果要合理。卷面分值100分。
3、期中、期末考试采用外面提供的试卷。
4、批改试卷要及时。期中、期末测试及调研测试的批卷工作由八、九年级交换进行。
5、由备课组长及时做好全年级试卷的统计和分析工作。
6、任课教师要认真研究任教班级的试卷情况。对典型错题要有记录,及时纠正,做好试卷评讲工作。
7、对出现异常情况的班级要及时调查和调研。
8、形成性测试后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9、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除采用笔试外,今后还要采用实验操作的方式,并提倡用学习档案袋的方式。
七、教学研究活动规范
1、由学科组长负责实施,每一学期组织全组教师进行一次有主题的理论学习。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优势,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各备课组坚持每周2次集体备课1次,确定下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核心内容,实验类型。
(2)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应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统一。
3、提倡写教学小结、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应及时反思小结,并在教案上作适当记录,供今后教学参考。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重要的教研活动如中考教研活动有关任课教师必须全部参加,其他教研活动相关教师应积极参加。
5、积极开展校本研究活动。
(1)各备课组组织的校本研究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由学科主任或备课组长负责实施。
(2)校本研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上课次数不少于三轮,并及时形成书面材料。
6、学科组长每学期至少上一次示范课。所有教师每学期上一次观摩课或研究课。
7、每学期结束,教师应对本学期承担的教学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肯定成绩,找出不足。
8、所有老师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或者是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案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评选活动,积极为各种学术类的报刊杂志投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