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拿到这节课还有之前几位老师讲课的各种资料和视频,我先看了课本和教参,自己的理解就是这节课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方向和距离这两个问题的处理。之后我又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视频,并对比看了申老师两次的视频,才定下了初稿。一稿是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自己认为这几位老师很不错的环节以及问题的设置,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在了一起,然后就开始了第一次试课。
导入部分是比较不错的,学生也都积极举手发言。但是在引入课题的部分就出现了问题,我是参照申老师第二次试讲的套用下来。我是这样问的“熊猫馆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呢?我们要知道什么”中间停顿了有五六秒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反应,我又重复了一下问题“在喷泉广场要去熊猫馆,得知道什么?”这时候才有三五个学生举手,并且给出了答案“位置”。之后又看了一下申老师的视频,她的原话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在喷泉广场的位置,我要想去其他几个场馆,我就要知道这些场馆的什么”。这样一对比我才发现我自以为是像申老师那样说的,但是差几个字学生理解起来千差万别了,而且我第一次的问题问的莫名其妙,第二次重复又问的也不够具体,所以学生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接下来就是出示动物园的平面图时,关于要不要直接给出方向标的问题。申老师在第一次讲课的时候也是直接给出了方向标,但她修改后就像虞老师那样,没有直接给出,然后带领学生回忆了一下关于方向标和几个方向。我当时看他们视频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但我觉得影响不大,而且四年级学生刚学过确定位置,我理解的她们这样设计只是单纯的复习,因为她们是五年级的学生,有必要复习一下。所以我就直接把方向标给出了。直到后来试完课教研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样设计的真正原因。首先生活中的任何一幅平面图不会给出这样的方向标。而且方向标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画的,但是观测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会随着观测者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带领学生以观测点为中心画出方向标是很必要的,这也为后来他们自己设计从斑马场到猴山的路线,以斑马场为中心画出方向标做铺垫。
然后就是第一个问题,引出角度。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是这样“熊猫馆和狮虎山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我怎么样来确定它们两个的具体位置呢?”学生没有反应,我就又接着问“都在东偏北,一样吗?”很多学生都摇头说不一样,我又接着问“什么不一样?”学生沉默了好一会,我又接着说“仔细看你会发现,他们都在都偏北,但是什么不一样?”并且用手势提醒。多数学生说距离、位置,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说出了“角度不同”。因为第一次试讲效果不好,所以第二次试讲我是这样问的“熊猫馆和狮虎山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我怎么来区分这两个场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确定位置。(板书课题)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利用我们原有的知识没有办法完整地表述熊猫馆的位置。 ”然后让大家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怎样才能准确的表述熊猫馆的位置。学生讨论时我下去看了,很多同学都是直接拿量角器来量度数,并且告诉我是多少度。但没有连线,当我提示角在哪,学生立马反应过来要先连线。第三次试讲我是这样问的“和狮虎山都在喷泉广场的东北方向,我们怎么来区分它们呢?同学们想一想,同桌两个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在这个环节我预设的是同学们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靠东近一些,一个靠北近一些。然后自然地通过手势的提醒引入角度。结果提问的学生一下子就提出先连线,再用量角器测出角度。太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就直接懵了,完全打乱了我的设计。第四次试讲的时候我是这样问的“熊猫馆到底在喷泉广场的什么方向呢?怎么才能说清楚。”前几次试课的经验告诉我,学生会很容易地想到角,量角器的答案。所以我很笃定地没有预设别的答案,更没有想到学生会完全没有反应。我又用手势提示了一下,依然没有反应。所以我就干脆自己连线把角画了出来。
通过这几次的试课和教研,我才慢慢对这节课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我只是知道很表面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却不知道是为什么。教研以后我才知道,确定位置如果只知道方向,目标点在以观测点为端点的射线上。如果只知道距离,目标点在以观察点为圆心,距离确定的圆上。只有方向和距离都具备才能准确地确定位置。可是即使知道了这样的大数学背景下的知识,我也只是自己知道了,我没办法在我的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让他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多次试课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让我措手不及,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对学生不够了解,我不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我抛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他们是怎么想的。以至于我们办法提前预设学生各种回答后我要怎么应对,才能保证这节课不被学生打乱节奏甚至是带跑了。
不断的试课、教研、修改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学生的反应有了一定的把握。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
|